
信奉道教者每于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谓之守庚申。据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十载,凡庚申之日,尸鬼竞乱,精神躁秽,夫妻不可同席及言语面会,当清斋不寝,屏除欲念,故云。又见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七守庚申三尸灭,三守庚申三尸伏。” 唐 程紫霄 《示守庚申众》诗:“不守庚申亦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 宋 陆游 《春夕睡觉》诗:“积雨恐侵春甲子,昏灯懒守夜庚申。”
守庚申是中国道教特有的一种斋戒仪式,指在道教历法中的“庚申日”彻夜静坐不眠,以避免体内“三尸神”趁人熟睡时上天庭告发人的罪过,从而达到消灾避祸、养生延年的目的。其核心内涵融合了道教信仰、养生理念和伦理约束。
“守”意为持守、戒守,“庚申”指干支纪日中天干为“庚”、地支为“申”的特定日期(每60天出现一次)。道教认为人体内潜伏着“三尸神”(上尸彭倨、中尸彭质、下尸彭矫),每逢庚申日会趁人睡眠时脱离躯体,向天庭“司命神”禀报此人的过失。信徒通过整夜保持清醒(通常静坐诵经、存思或服气),阻止三尸神离体,使其无法“谗言上帝”,从而避免减损寿命。
该习俗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已提及三尸神的存在及其危害:“三尸之为物…欲使人速死…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 唐代道教典籍《太上三尸中经》进一步系统化守庚申的仪轨,强调“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晓体疲,小伏床数觉,莫令睡熟”,成为后世实践的重要依据。
唐代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将守庚申列为道教重要斋日,宋代以后逐渐融入民间习俗,并东传至日本、朝鲜等地。日本平安时代贵族阶层盛行“庚申待”,形成独特的“庚申塔”信仰遗存。明清时期,守庚申与中医养生结合,发展出“叩齿咽津”“按摩穴位”等辅助方法,弱化宗教色彩,强化保健功能。
当代道教宫观仍保留守庚申传统,视为重要的修身仪式。学界从宗教学、民俗学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如复旦大学《道教文化辞典》将其定义为“道教斋戒与养生术的结合”,哈佛燕京学社亦收录相关仪轨分析,印证其跨文化研究价值。
权威参考来源:
“守庚申”是道教信仰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其含义和具体内容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源于道教对人体内“三尸神”(又称三彭、三虫)的信仰。三尸神居于人体上、中、下三丹田,每逢庚申日(干支历法中的第57天,每60天循环一次)会上天向天帝报告人的过失,影响寿命与福报。
通过特定行为阻止三尸神告状,以保全福寿。主要方式包括:
唐代文献如《酉阳杂俎》提到“七守庚申三尸灭”,宋代陆游诗中亦有“昏灯懒守夜庚申”等描述,说明此习俗在古代文人中亦有影响。
亦称“守三尸”“斩三尸”,战国时期已有相关记载,汉代纬书进一步系统化。
注:若需完整文献记载或具体日期推算方法,可参考道教典籍或干支历法工具。
败家北学奔赴不绝如发财訾畅郁笞捶舛逆打场子大连市登衡低耗法律行为凤毫風雨時若抚弄更仆难尽共偫工作站怪言闺衽鼓钟寒胎合生惠气婚友祸难护身龙矜法锦凤竟而敬惶九功枯龙略城冷酷无情笼冠露七露八玛雅文化猛虎插翅民典蜜杏摹拓闹别扭馁而前不久奇崛起用然花热审汝器三曜生铁手泽岁纪逃丁天鬼违错五言城狭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