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culiar and prominent] 奇特;奇拔
山势奇崛
亦作“ 奇倔 ”。1.奇特挺拔。 南朝 梁 何逊 《渡连圻》诗之一:“悬崖抱奇崛,絶壁驾崚嶒。” 五代 齐己 《江上夏日》诗:“无处清阴似 剡溪 ,火云奇崛倚空齐。” 郭沫若 《丁东草·石榴》:“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2).独特不凡。 唐 陆贽 《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自揣凡庸之才,又无奇崛之効。”《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形神魁壮,趣向奇崛,爱兵好勇,不事田产。” 明 方孝孺 《题南屏对雪图》诗:“吾知 王 也奇崛人,新诗妙墨俱絶伦。”
(3).谓笔墨新奇刚健。 宋 姜夔 《续书谱》:“大凡学草书,先当取 张芝 、 皇象 、 索靖 等……然后仿 王右军 ,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此篇多使实字,奇崛有骨。”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吴宽》:“﹝ 文定 ﹞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倔,虽规模於 苏 ,而多所自得。”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秋夜》--写景,状物,想象分子多,文字奇倔。”
“奇崛”的汉语词典释义
“奇崛”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于描述事物或文辞的独特、突出、非同寻常的特质。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奇特突出,非同一般
指事物或人的姿态、风格、气势等超越常规,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例如形容山峰险峻奇特,或人物性格卓然不群。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释义为“奇特突出”。
文笔奇拔,不落俗套
特指诗文、书法等艺术创作中笔法或意境的新颖奇特,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如形容文章立意深刻、语言峭拔。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为“谓笔墨奇拔,不同凡俗”。
词源与用法补充
“奇崛”由“奇”(罕见、特殊)与“崛”(高起、突起)组合而成,本义强调“因奇特而显突出”。其近义词包括“奇特”“奇崛”“峭拔”,但“奇崛”更侧重内在气韵的卓然独立,而非外在形态的怪异。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对“崛”的释义为“高起,突起”。
例句参考
黄山奇崛的峰峦,令人叹为观止。(形容自然景观)
李白的诗风奇崛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容艺术风格)
权威性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确保内容符合语言学规范。
“奇崛”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í jué,主要含义可分为以下三类:
奇特挺拔(多指自然景观)
常用于形容山势、悬崖等高峻突出的形态。例如:“悬崖抱奇崛,绝壁驾崚嶒”(南朝梁·何逊《渡连圻》)。
郭沫若也曾用其形容石榴:“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独特不凡(形容人或事物)
指人或事物具有超凡脱俗的特质。例如:“自揣凡庸之才,又无奇崛之效”(唐·陆贽《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
笔墨新奇刚健(文学或书法领域)
形容文字风格独特、遒劲有力。如宋·姜夔评书法:“鼓之以奇崛”;明代谢榛也以“奇崛有骨”评价诗文。
“奇崛”强调一种超越平凡的特质,既可形容具象的山石形态,也可用于抽象的文风或人格。其核心在于“奇”与“崛”的结合,既有奇特之意,又含挺拔之力。
八拜之交百礼磅磕布陈沧海遗珠常会传法传袭楚琴醋滴滴脆弱打底丹铅甲乙道乡顶门火嫡孙东郭逡对照恩宽額颡风俗画蜂兴风逸分辙扶苗古典主义过岔骇恐绛氛奸愬佳手假涂缉取记识军制崆峒老款案棱峻厘捐局吏理流域轮轑美德磨机亩畹虐暑牵漫散寮三心二意实例湿云束炬碎浪同舟敌国文齐吻儒屋课项窝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