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北学的意思、北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北学的解释

(1).指 周 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 夏 、 商 、 周 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始下不踰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於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

(2).指 南北朝 时 北朝 的经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清 许宗彦 《记南北学》:“经学自 东晋 后,分为南北。自 唐 以后,则有南学而无北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北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概念,特指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在北方政权统治区域形成并发展的经学研究流派。其核心含义及学术特点如下:

一、地域与历史背景下的经学流派

南北朝政治分裂导致学术分野,"北学"与"南学"相对,指代以河北、关中地区为中心的经学研究体系。北方学者继承汉代经学传统,尤其重视郑玄(东汉经学大师)的注疏,形成了崇尚朴实考据、严守师法家法的学术风格。这与南方崇尚玄学思辨、注重义理阐发的"南学"形成鲜明对比(参考《北史·儒林传序》对南北学风差异的记载)。

二、核心学术特征

  1. 尊崇汉学传统:以郑玄《三礼注》《毛诗笺》等为核心教材,强调对经典文本的训诂考据,注重名物制度的实证研究。
  2. 强调实用性与礼法: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典章制度的需求影响,北学尤重《周礼》《仪礼》研究,为北朝政权构建礼制提供理论支撑(如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周礼》的实践应用)。
  3. 师承严谨,学风质朴:代表学者如徐遵明、熊安生等,讲学以章句训诂为主,反对南方玄学化的经学阐释(见《隋书·经籍志》对北方经学传承的记载)。

三、代表学者与典籍影响

四、与南学的互动及历史意义

隋唐统一后,北学与南学逐渐融合。唐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兼采南北学说,但北学实证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清代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指出:"北学纯正,得汉遗法",肯定其对经学本义的坚守。

权威参考来源:

  1. 典籍文献:《北史·儒林传》《隋书·经籍志》《魏书·儒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经学史研究:皮锡瑞《经学历史》、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3. 现代研究: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论北朝经学章节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北学”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北学”主要有两种历史含义:

  1. 周代京城最高学府
    指周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夏、商、周三代将最高学府分为东、南、西、北四学及太学,其中“北学”以尊爵为核心教育理念,强调等级制度()。

  2. 南北朝北朝经学
    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经学流派,与南学相对。北学以郑玄、服虔等学者的注解为基础,注重章句训诂,学风朴实且严守经师家法,较少受玄学影响()。


二、南北学派的差异


三、其他相关释义


参考资料

如需了解完整信息,可查阅《大戴礼记·保傅》《北史·儒林传》等典籍,或参考高权威网页(如)。

别人正在浏览...

菴蔼徧赞参察创端窜易道家流大小戴登阼點檢吊朵貂袍蝃蝥独创性风名乖沴寡力观望不前古色古香旱谷鹤骨龙筋火夹火力圈假号句绝拘罗可着款式狼荒料来临轩垄墓论奏虑怀没是哏绵延不断酿酒沤麻池拍合凭依劈胸巧挴七短八长亲逖穷下让齿戎右声埶肃迓天思头钱屠杌忘断亡状晩熟窝主仙闼小夫遐逝鞋篮心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