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山舌的意思、常山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山舌的解释

《新唐书·颜杲卿传》载:“ 杲卿 至 洛阳 , 禄山 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 杲卿 瞋目駡曰:‘汝 营州 牧羊 羯 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 唐 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 禄山 不胜忿,缚之 天津桥 柱,节解以肉噉之,詈不绝,贼钩断其舌,曰:‘能復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 颜杲卿 为 常山 太守,后因以“常山舌”作宁死不屈之典。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为 张睢阳 齿,为 颜常山 舌。”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 常山 舌在心犹壮,《南史》书存手自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山舌是汉语中的一个典故性成语,源自唐代忠臣颜杲卿的事迹,象征坚贞不屈、誓死抗争的气节。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人在威逼利诱下仍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刚烈精神,尤以舌为喻,强调其言辞或意志不可摧折。典出《新唐书·忠义传》。


二、典故溯源

  1. 历史事件

    唐玄宗时期,常山太守颜杲卿率军抵抗安禄山叛军,城破被俘。安禄山威逼其投降,颜杲卿痛斥叛贼,被割舌仍不屈,最终殉国(《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

  2. 文学化用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讴歌其气节,奠定该词的象征意义(《文山先生全集》)。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新唐书·忠义传》(北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文山先生全集·正气歌》(南宋·文天祥),四部丛刊本。
  3. 《宋史·谢枋得传》(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标注来源均依据权威出版社刊行的点校本文献,可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中华经典古籍库》核实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常山舌”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宁死不屈的气节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定义与象征意义

“常山舌”比喻人在面对强权或压迫时,即使遭受酷刑仍坚持正义、绝不屈服的刚烈精神。其核心在于歌颂忠贞与气节。

2.历史出处与典故

典故出自《新唐书·颜杲卿传》:唐代常山太守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首领安禄山俘虏。面对威胁与酷刑(包括割舌),他始终痛斥叛贼,至死未降。这一壮烈事迹成为“常山舌”的源头。

3.文学引用与延伸

4.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忠贞不屈的精神,现代日常使用较少,但在涉及气节、气概的语境中仍具象征意义。

通过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的结合,“常山舌”成为中华文化中气节精神的典型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哀荣黯黪北陆薄夜擦摩稠掩掩出首打旋罗东笏社断鸿端兆非辟钩剺关谷骇状殊形河堧鹤上人晃烂矫变贾怨旧哲壸德垒尉两脚书橱灵山馏分庐垩蜜汁木索袅绕宁封子女酒鹏蜩諐囚鼽窒齐箫缺漏龋痛忍手上隮上上下下诗奴数码殊行碎剧睢苑娑罗林胎衣天崄托兴望白署空王伯齐紊碎五礼诬系乌阳享帚自珍闲弃弦琴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