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道貌岸然的意思、道貌岸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道貌岸然的解释

[artificial outward saintliness;appearance of man of integrity;hypocratical devoteness pose as one of high morals] 庄重、威严的样子。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

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详细解释

(1).容色神态庄严的样子。 清 龚炜 《巢林笔谈·谒敬亭先生》:“先生道貌岸然,接对谦和。”今多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鲁迅 《准风月谈·吃教》:“ 宋 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亦作“ 道貌儼然 ”。 巴金 《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2).容色神态庄严的样子。 清 龚炜 《巢林笔谈·谒敬亭先生》:“先生道貌岸然,接对谦和。”今多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鲁迅 《准风月谈·吃教》:“ 宋 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亦作“ 道貌儼然 ”。 巴金 《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道貌岸然”释义

“道貌岸然”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外表庄重严肃,神态高傲,摆出一副正经、有道德的样子。其核心含义在于表象与实质的割裂,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暗示这种庄重姿态是伪装的,用以掩盖内在的虚伪或不端。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拆解

    • 道貌:指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外在仪容、神态,源自“道学”(理学)对君子仪表的规范。
    • 岸然:形容神态高傲、严肃庄重。“岸”取“严峻、高傲”之意,如《汉书·董仲舒传》中“岸然不为礼”。

      二字结合,强调一种刻意端肃的仪态。

  2. 引申义与用法

    该成语多用于批判表面正经、内心虚伪之人。例如:

    他满口仁义道德,实则道貌岸然,背地里尽行苟且之事。

    其近义词为“一本正经”“正人君子”(反讽),反义词为“表里如一”“襟怀坦白”。

二、权威来源与引用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神态庄重严肃(多含讥讽意)。”

    示例:“他道貌岸然地发表演说,听众却嗤之以鼻。”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68页。

  2. 《汉语大词典》

    进一步阐释:“形容外表正经严肃,实则可能虚伪做作。语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道貌岸然,类君子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107页。

  3. 文学经典用例

    鲁迅《准风月谈·吃教》:“宋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语录。” 揭示理学家表面尊儒、暗窃佛学的矛盾。

    来源: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卷。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该词自清代广泛使用,反映传统文化中对“表里不一”的批判。儒家强调“君子慎独”,而“道貌岸然”者恰是“慎独”的反面——公开场合刻意表演道德,私下却背离准则,故成为道德批判的靶标。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确保学术准确性。引用来源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道貌岸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常用于形容人外表庄重严肃,但实际虚伪、表里不一。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二、来源与演变

  1.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原作“道貌凛然”,形容维摩诘庄严的仪态。
    • 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成仙》中首次使用“道貌岸然”,描述角色故作正经的形象。
  2. 演变:从最初中性描述演变为贬义,强调表里不一。


三、用法与示例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一本正经(中性) 插科打诨
装模作样(贬义) 吊儿郎当

辨析:与“一本正经”相比,“道貌岸然”更强调虚伪性,而前者可中性使用。


五、记忆技巧


六、使用建议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典故细节,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奥斯维辛集中营宝行不言而谕参覃长忽潮乎乎踌伫春黛村舂贷死电告地煞都座尔乃感同身受高怼工棚广场舞孤装航次阖匵候星嘉亨见墙见羹脚板教亦多术家族凈头剀到客流孔偕量定龙章凤姿马后驴前麦丘梅柳纳官你儜女权欧阳修虔竦戚醮企业家人臣瑞签三鱼少东人韶润省并省宪四新松醪天历通宵守夜土地规划屠絶万人敌卧内小灶[儿]夏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