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读史诗无新义,便成《廿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雋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江都 汪 氏,熟於史赞。”
“史赞”是附在史传(历史人物传记或事件记录)后的评语,属于一种传统文体形式,主要用于总结或评价历史内容。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史赞”由“史”(历史记载)和“赞”(评述、总结)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对历史的评述”。其核心功能是为史传补充评论,常见于正史或学术著作中,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即可视为一种史赞形式。
普通“赞”泛指对人或事的褒扬,而“史赞”特指史书中的评语,需符合史学规范和文体要求,如清代袁枚批评缺乏新意的史赞“无隽永之味”,强调其应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史赞”是中国传统史学与文学交融的产物,兼具客观评价与主观抒发的双重性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史书中的案例,可参考《史记》《汉书》等经典史籍。
《史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予以赞扬和崇敬的文章或著作。它以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探究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真相和意义,旨在传承历史文化,激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
《史赞》由“口”和“卍”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口”是四画,表示口腔;“卍”是八画,表示万字旁。
《史赞》最早出现在明代儒学家杨时所著的《厉山集》中。它是杨时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创造出来的一种文体,以区别于传统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后来,《史赞》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之中。
《史讚》是史赞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史赞的“赞”字并非现在的形态。相反,它采用了一个叫做“賛”的字形,其中包含了“千”和“干”两个部首。
1. 他撰写了一部《史赞》,旨在传承历代英雄事迹。
2. 这篇史赞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背景,准确评价了这位伟大领袖的贡献。
史书、史料、赞美、赞颂、颂扬、称颂
史传、史论、史评
讥评、诋毁、批判、贬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