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戟楯 ”。戟和盾。《六韬·林战》:“使吾三军,分为衝陈,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汉书·李陵传》:“ 陵 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晋书·羊祜传》:“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戟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字面指古代战争中两种军事装备的组合:“戟”是长柄武器(兼具刺击与钩割功能),“盾”是防护工具。成语中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坚固可靠,能抵御外界攻击。
详细解释
近义词与用法
近义词包括“坚不可摧”“铜墙铁壁”等,多用于强调防御能力或可靠性。例如:“这座城池如戟盾般固若金汤。”
注意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军事配置细节,可参考《六韬》《汉书》等文献记载。
戟盾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戟和盾。
戟的部首是戈,是由5画组成;盾的部首是⺆,是由2画组成。
戟盾这个词的来源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戟指的是一种长柄上带有尖头的武器,用于战斗时刺击敌人;盾则是一种用来保护战士身体的防护装备。戟盾指的是同时配备戟和盾的武器,用于战斗时既可以进攻又可以防御。
繁体字“戟盾”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根据古代《康熙字典》,“戟”字可写作“》戟《”;“盾”字可写作“》⺆+兌《”。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使用现代标准简体字写作“戟”和“盾”。
他手持戟盾,勇猛地冲向敌人。
戟状、盾牌、战斗、防御
戟门、盾牌、兵器
和平、无武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