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骑墙派的意思、骑墙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骑墙派的解释

[fence-sitter] 犹豫不决或向两边讨好的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骑墙派"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矛盾或对立的双方之间采取观望、调和或两面讨好的态度,缺乏明确立场和原则的人或群体。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基本定义

    指立场不坚定、在斗争或争议中保持中立或摇摆不定的人。该词带有贬义色彩,暗含投机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语义溯源

    "骑墙"源自具象动作——跨坐墙头(喻指既不站在墙内也不在墙外),后引申为"观望形势、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已有用例:"这班人本是骑墙的,看见风头不对就转向。"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二、社会文化内涵

  1. 行为特征

    表现为回避矛盾核心、左右逢源,常见于政治斗争、利益博弈或价值观冲突中。例如民国时期部分政客在革命与保守势力间的暧昧态度。

    来源:《中国政治文化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认知批判

    该词隐含对机会主义的批判。哲学家张岱年指出:"骑墙的本质是主体性缺失,反映中国传统处世哲学中'明哲保身'的消极变体。"

    来源:《中华思想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当代应用场景

在公共议题讨论中,该词常用于批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中间派。如环保争议中既不支持绿色发展也不反对工业扩张的模糊立场,可能被指为"环保骑墙派"。

来源:《社会学术语通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网络扩展解释

“骑墙派”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立场不坚定、态度暧昧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骑墙派”指在矛盾或争议中犹豫不决、左右观望的人,常通过讨好双方来避免冲突或责任。其核心特征是缺乏明确立场,英文译为“fence-sitter”或“sit on the fence”。

二、行为特征

  1. 立场摇摆:面对重大抉择时反复权衡,既想占好处又不愿承担风险。
  2. 讨好双方:在争议中保持表面中立,实际可能暗中支持多方。
  3. 结果消极:长期骑墙易导致抱怨增多、决策拖延,最终可能两手空空。

三、应用场景

四、与“中间派”的区别

“中间派”有明确原则且不偏袒任何一方,而“骑墙派”本质是无主见地倒向优势方。

五、社会评价

该词带有贬义色彩,尤其在政治语境中被批评为缺乏信仰与责任感的表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政治评论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意表载宾佐潮海称物平施吹鞭毳服存命峯峻富韩俯临腹便便俯取干九根叶贯渎海际贺冬黑天半夜红女白婆黄绀绀火计建都箭头教席急斗洁郎季瓜矩范开怀儿科制阔朗连窝端笼笯妙契捻指间旁观者效应怦营披荆斩棘青筋三河善扑营山赀失溺食食收军四辰塔灰堂上官探取特技摄影挑牙料唇头儿頽衰退走土作万象更新危惙向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