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听取谏劝之言。《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 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 高亨 注:“言,指諫劝的话。”《韩非子·扬权》:“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后汉书·申屠刚传》:“臣闻 成王 幼少, 周公 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 宋 刘炎 《迩言》:“听言用諫之道,惟 文帝 得之。”
“听言”的汉语词典释义
“听言”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听”(听取)和“言”(言论、话语)构成,其核心含义为听取他人的言论或建议。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其释义可分层解析如下:
听取言论,考察实情
指主动倾听他人意见,并辨析其真实性。《汉语大词典》引《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强调对言论需审慎考察。此义项突显“听”的主动性,即通过分析判断言论的价值与可信度。
采纳谏言,接受规劝
特指上位者接受臣属或他人的规谏。《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听取并采纳意见”,如《诗经·大雅》中“听言则对,诵言如醉”,讽喻君主只听顺耳之言。此用法多具政治语境,强调虚心纳谏的德行。
言语的内容与形式
在古籍中,“听言”偶指言语本身的可听性。如《礼记·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引申为通过言论观察社会风气(《汉语大词典》。
权威参考来源
古籍用例佐证
《荀子·非相》云:“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强调需结合事实验证言论,体现“听言”的实践理性(《中华经典古籍库》。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释义来源均标注实体出版物。因古籍数据库链接需订阅访问,此处仅标注来源名称;如需在线查阅,可访问“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中华经典古籍库”(publish.ancientbooks.cn)。
“听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听取他人的谏劝或建议,强调以理性态度接纳意见并明辨是非。以下是详细解释:
“听言”既是一种谦逊的处世态度,也包含理性判断的过程,常见于古典文献和现代语境中对纳谏行为的描述。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沪江词典等来源。
百八丸饱足碧波冰晶碧玉壶渤解残困撤蔀城橹吃素鸱鸮蠢头蠢脑點次恶报奉钱扶支溉灌干性油隔违隔音符号宫壸鬼揶揄骇惊含贝焊炬龢暖黄车使者降居坚营靳薄金鼓齐鸣金罂子救苦斋坎鼃嘳息冷水抡捆落胆卢瞳宁许劈丢扑搭凭身潜沦讫成塙切沙塞沈刻神憎鬼厌识有首县肆诋俗父廷对土形威信扫地文化宫午朝门无私瑕疵枭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