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听取谏劝之言。《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 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 高亨 注:“言,指諫劝的话。”《韩非子·扬权》:“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后汉书·申屠刚传》:“臣闻 成王 幼少, 周公 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 宋 刘炎 《迩言》:“听言用諫之道,惟 文帝 得之。”
“听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听取他人的谏劝或建议,强调以理性态度接纳意见并明辨是非。以下是详细解释:
“听言”既是一种谦逊的处世态度,也包含理性判断的过程,常见于古典文献和现代语境中对纳谏行为的描述。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沪江词典等来源。
听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听到别人的话语或建议,接受并加以思考、采纳。
听言的部首是耳(⺠),总笔画为9划。
据考古学家研究,听言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文献纪录。它起源于《尚书·周书·诔》:“听人之言,必察之。”后来逐渐扩展引申为现在熟知的意思。
繁体字“听言”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为「聽言」。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听言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
1. 智者听言必思考,愚者听言必否定。这说明了重视他人观点的重要性。
2. 听言之前,先要冷静地思考再做决定。
聆听、听觉、听证、听从。
倾听、听取、细听、谛听。
不理、置之不理、充耳不闻、不闻不问。
邦理边蛮陛槛玻璃板部照钗鱼畅教翠节大轰大嗡胆当丹虹打圆场妒忌多生烦苦钢笔贡籍国桢扞格河海不择细流胡博词悔艾胡噜惛耄几不欲生阶址激流京省津亭金蜼彝狂喉奎宁亏替里塾六梢梨园卖爵蒙幕门窍谬会谋道作舍木垫僻时前言不对后语切峻清理驱磨盛传守止书香门第踏踏歌瑱圭体象王车物如五羊皮掀髯小社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