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憔悴而灰暗。多形容面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王 一日游市廛,忽遇 赵东楼 ,巾袍不整,形色枯黯。”
“枯黯”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状态,具体解释如下:
“枯黯”指憔悴而灰暗,多用于形容人的面色或精神状态,强调因疲惫、困顿或缺乏生气而呈现的暗淡无光。例如《聊斋志异·鸦头》中描述人物“形色枯黯”,即通过外貌的憔悴暗示其境遇的落魄。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鸦头》:“王一日游市廛,忽遇赵东楼,巾袍不整,形色枯黯。”此处通过“枯黯”刻画了人物因生活困顿导致的外貌变化。
“枯黯”是一个文学性较强的词汇,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憔悴灰暗”展开,需注意与近义词“枯槁”“晦暗”的细微差异。
《枯黯》一词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黯淡无光,形容凋谢、枯萎、无生气等。
《枯黯》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和黑,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木头和黑暗;它们的总笔画数是18画。
《枯黯》一词源于《红楼梦》,出自曹雪芹的晚期作品《儿女英雄传》。在小说中,作者用《枯黯》来形容人物的神态和情绪,并透露出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
《枯黯》的繁体字为「枯黯」,读音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中文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根据《康熙字典》中的记载,「枯」字的古代写法如下:
木 (mu),空 (kong),十 (shi),犭(qian),示 (shi),又 (you),木 (mu),也 (ye)
「黯」字的古代写法如下:
二 (er),犬 (quan),是 (shi),享 (xiang),又 (you),矢 (shi)
1. 窗外的景色枯黯无彩,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2. 他的神情枯黯,看起来好像有着许多心事。
枯木、黯然、黯淡、枯萎
阴郁、憔悴、萧索、暗淡
繁盛、鲜艳、生机、光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