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Limit of Heat(14th solar term)] 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居于立秋之后、白露之前的一个节气名,在8月22、23或24日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八月二十三日左右。《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 唐 陆龟蒙 《袭美题郊居十首次韵》之八:“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
(2).北方人称农历七月间的小蜻蜓为“处暑”。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名称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的记载。该节气标志着夏季炎热天气的终结,气候由湿热逐渐转为干爽,属于中国农耕文化中“三秋”时节的重要节点。
从天文历法角度看,处暑一般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地球公转轨道位置使得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显著减少。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测算,2025年处暑具体时间为8月23日9时33分。
物候特征方面,《礼记·月令》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描述的是猛禽开始捕猎、万物进入肃杀状态、农作物成熟收割的自然现象。在农事活动中,华北地区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的谚语,反映此时正值秋收关键期。
该节气在民俗中承载着多重文化内涵,《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处暑“迎秋”的祭祀仪式,民间至今保留着放河灯、开渔节等习俗。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则强调此时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注重润燥养肺的养生原则。
处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以下是关于“处暑”的详细解释:
处暑标志着从夏到秋的过渡,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变化总结出这一节气,并融入农事和生活智慧。例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民间有放河灯、吃鸭子、祭祖等习俗,寓意送走暑气、迎接丰收(需结合更多资料可进一步补充)。
如需了解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或气象部门发布的节气资料。
哀毁瘠立败服獙獙材薄质衰赤胆忠心耻疚串店疮疵怆恨輲轮代官当难大头针多马访册翻秧子飞价辅助工人勾动黄菜徽望加号剪灯新话噤渗济众夸饰了然无闻璃灯灵幌灵爻厉气李氏千头奴霉瘠门第明晰内陆国哪些内言哝哝喷激骑操丘比特戎工伞子盐商赐诗兴释怨大山屠博推延脱靶王猷棹未委侮食无遂事香公仙掖显影小鬼谢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