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死的意思、节死的详细解释
节死的解释
守节义而死。 唐 韩愈 《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 徐州 节度 张建封 慕 广平 之节死,闻君篤行能官,请相见,署诸从事。”一本作“ 死节 ”。
词语分解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
专业解析
“节死”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为了坚守气节、道义或信仰而牺牲生命。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高尚道德情操和忠诚信念的推崇与赞美。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合成:
- 节 (jié): 本义指竹节,引申为气节、节操、名节、礼义法度。指人在道德、原则、信念上应有的坚持和界限。在“节死”中,“节”是核心动机,代表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价值准则。
- 死 (sǐ): 指死亡、丧失生命。在“节死”中,“死”是行为的结果,是因坚守“节”而付出的终极代价。
- 合成义: 二字结合,“节死”即指为了维护气节、坚守道义或忠于某种信念(如忠君、爱国、守义)而主动选择或被迫接受死亡。它强调死亡的价值取向——为“节”而死,死得其所。
-
核心释义:
- 殉道而死: 为坚守自己信奉的道德准则、理想信念(如忠、孝、仁、义)而献出生命。
- 守节而死: 特指为保持名节(如妇女的贞节、士人的忠节)不惜一死。
- 为义捐躯: 为了正义的事业或崇高的道义而牺牲生命。
- 尽忠殉国: 为忠于国家、君主或民族大义而死。
-
语境与用法:
- “节死”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如国破家亡、威逼利诱、大义与私利冲突)时,选择以死明志、保全气节的壮烈行为。
- 它带有强烈的褒义色彩,是对这种牺牲精神的崇高评价。
- 常见于史书、传记、颂扬忠烈之士的文学作品或议论性文章中。
- 例句(古籍语境):
- 形容忠臣不事二主:“士有**节死**不辱。”(意指士人应有为节操而死、不受侮辱的气概。语出《史记·田单列传》相关精神,非原文)
- 形容烈士殉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虽未直接用“节死”,但“杀身成仁”是其最精炼的同义表达,体现了为仁德(最高之“节”)而死的核心思想。
- 形容贞妇殉节(此用法有时代局限性):“妇人以**节死**者,旌其门闾。”(意指为守贞节而死的妇人,官府会表彰其家族。语出后世史书或方志对贞节烈女的记载精神)
-
相关概念辨析:
- 与“殉节”高度同义: “殉节”更常用,含义几乎等同于“节死”,都强调为节操道义而死。
- 与“牺牲”区别: “牺牲”泛指为正义事业或他人利益舍弃生命,范围更广,不一定特指为“气节”。“节死”更突出道德信念的坚守。
- 与“轻生”区别: “轻生”指不珍惜生命、随意自杀,通常含贬义或中性。“节死”则是为崇高价值主动选择的死亡,是褒义词。
“节死”意指为坚守气节、道义、信仰或忠诚(如忠君、爱国、守贞)而献出生命。它是一个蕴含崇高道德评价的文言词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神价值高于肉体生命的推崇。其精神内核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殉节”等概念相通。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非常罕用,其含义多由“殉节”、“殉道”、“就义”、“为国捐躯”等词替代,但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仍被传颂。
来源说明:
- 释义与用法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及《辞源》(商务印书馆)中对“节”、“死”及“殉节”等相关词条的阐释,并结合了史传文学中描述忠烈行为的常见语境。
- 核心思想与儒家经典《论语》(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中“杀身成仁”的论述高度契合。
- 关于特定历史语境下(如贞节观念)的用法,参考了历代史书(如《明史·列女传》)及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普遍表述模式。
网络扩展解释
“节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1.基本释义
“节死”指守节义而死,即为了坚守气节、道义而牺牲生命。该词强调在道德或信仰面前选择死亡而非妥协,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忠烈之士的记载。
2.词源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唐代韩愈《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徐州节度张建封慕广平之节死,闻君笃行能官,请相见,署诸从事。”此处“节死”与“死节”同义,指为节义献身。
- 结构:“节”指气节、道义,“死”为动词,整体为动宾结构,强调“为节而死”的行为。
3.相关概念辨析
- 与“死节”的关系:两者含义相同,均为守节而亡,但词序不同。古汉语中此类倒序词较常见,如“斗争”与“争斗”。
- 与现代词汇差异: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殉节”“就义”等词表达类似含义,“节死”已较少使用。
4.例句与语境
- 韩愈文中例句:“慕广平之节死”指张建封敬仰毕君坚守节义而亡的精神。
- 现代造句:“古代士人常以节死明志,彰显忠贞。”(参考的造句形式)
5.文化意义
“节死”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对气节的推崇,尤其在忠君、爱国等大义面前,牺牲生命被视为高尚行为。这一观念在历史事件(如文天祥就义)中多有体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原文(参考、6的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越卑屈鞭鸾笞凤膘胶伯通桥车马盈门打鷄駡狗奠馔杜絶恶祷颿颠放玩分组斧削格业巩坚共政寒虫寒灯好官何患无辞鸿鶱凤逝宦游子悔亡秽用昏丧滹沱饭积膘鲸鲲九工遽央嬾架灵栖令仪令色鹿巷旅主麋脯配种凭式伾文潜客峭严气动奇恒起墒畦宗郎君曲破山崩地坼上迁少旋师子床丝绵燧火袒庇媞媞五馆晤聚无躁小头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