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厉的意思、郡厉的详细解释
郡厉的解释
旧时谓府州设坛祭祀本境内无人祭祀的鬼神。详“ 邑厉 ”。
词语分解
- 郡的解释 郡 ù 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厉的解释 厉 (厲) ì 严格:厉禁(a.列队警戒;b.严厉的禁令)。厉行(妌 )节约。 严肃:严厉。声色俱厉。 凶猛:厉害。雷厉风行。色厉内荏。 磨,使锋利:厉兵秣马。再接再厉。 古同“疠”、“癞”,恶疮。
专业解析
郡厉是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专指府、州、郡一级地方官府主持的厉祭活动,旨在安抚境内无祀的孤魂野鬼,维护地方安宁。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定义与字源
二、祭祀形式与典制依据
-
仪式规制
据《周礼·春官》记载,西周已设“泰厉”“公厉”等国家级厉祭,后世地方官府承其制。明代定制:
各府、州、县设“郡厉坛”于城北郊,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日由地方官主祭,祭文载于《大明会典》。
(来源:《明史·礼志四》)
-
祭祀对象
合祭境内三类亡魂:
- 因战乱、灾荒横死者
- 无后代祭祀的孤魂
- 未获安葬的流亡尸骨
(来源:清《钦定大清通礼·卷十六》)
三、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
- 维稳功能:古人认为厉鬼作祟会导致瘟疫灾异(如《左传》载“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官府通过祭祀安抚亡魂,减少民间恐慌。
- 道德教化:宣扬“仁政”思想,如清代方志载“祭厉以恤无辜,仁政之施也”(《乾隆·苏州府志·祀典》)。
- 礼制延伸:与“城隍”信仰结合,形成“先祭城隍发牒,再至厉坛施食”的联动仪式,强化官方对幽冥秩序的象征性管理。
四、文献佐证与演变
- 最早典制:《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天子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为层级化厉祭雏形。
- 明代定制:洪武三年(1370年)诏令全国府州县设坛祭厉,载于《明实录·太祖卷》。
- 清代延续:雍正《钦定坛庙程式》规定“府称郡厉坛,州称州厉坛,县称邑厉坛”,清末随礼制改革渐衰。
参考资料:
-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 《明史·礼志》(中华书局)
- 《钦定大清通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地方志案例:《乾隆·苏州府志》卷二十六·坛庙祠宇
网络扩展解释
“郡厉”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不同来源进行辨析:
一、主流解释(祭祀相关)
根据、、等权威来源,“郡厉”指古代府州为境内无人祭祀的鬼神设立的祭祀仪式。具体特点包括:
- 祭祀对象:无主孤魂或未受供奉的鬼神;
- 仪式形式:由地方政府设坛祭祀,与“邑厉”(县级同类祭祀)形成层级区分;
- 社会功能:体现古代“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兼具安抚亡灵和维护地方安宁的意图。
二、其他解释(治理相关)
提到该词被解释为“郡县官吏严厉治理”,但此说法与其他来源差异较大,可能属于对词语的引申或误用。需注意语境区分,避免混淆。
补充说明
- 词源构成:“郡”为古代行政区划(高于县),“厉”本义含“恶鬼”或“严厉”双重含义,此处取前者;
- 相关概念:可与“邑厉”“族厉”对比,三者分别对应府州、县、家族层级的祭祀活动。
建议在具体文献中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优先参考《汉典》等传统辞书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土生白月比肩继踵壁垒分明不羁之才鸧鷄长吁短气瀍邙称藩持敬春华秋实呆憨垫财玷污钓渭对酒法性风疾浮疎高斯宫衣刮水合遝画界黄瘅胡袋甲父缉睦金阁金迷计书空头事泪容连衡林臯留计门限棉织品拏事蹑捕拟题魄消魂散浅瞀敲骨剥髓敲开板壁说亮话穷凶极暴觑便散贱山蓣沈坠噬齧侍僮刷毛贪夺韦藩威姑像设咸浸浸鲜英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