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孤立危急。《战国策·秦策三》:“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窃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 宋 苏轼 《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 軾 愚惷无状,孤危之迹,日以岌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我军皆无后援,力本单弱,加以兼顾数略,势益孤危。”
(2).谓突兀高峻。形容山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絶。”
“孤危”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孤立危急
指人或事物处于孤立无援、面临危险的境地。常用于形容个人、团体或国家在缺乏支持时陷入危机。
文学与历史语境
在古籍中多用于政治或军事场景,如《后汉书》描述“臣窃居孤危之中”,强调臣子身处险境。
“孤危”既可表达抽象处境的危机(如个人困境、国家存亡),也可具象描述自然景观的险峻。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但核心始终围绕“孤立”与“危险”展开。
孤危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是“子”和“卩”,笔画总数为11。这个词语在汉字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还有一个繁体字形式:“孤險”。
在古时候,汉字“孤危”的写法有所不同。据文献记载,早期的“孤危”字是由“子”和“危”两个部分组成。而在隋唐时期,字形变化,将“子”变为“卩”,即现在常见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孤危”这个词语的例句:
一些与“孤危”相关的词语有:
总之,“孤危”是一个描述人处于孤独且面临危险的状态的词语。它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可以用来形容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困境。同时,根据上下文的不同,可以构成多种组词和表达近义或反义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