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东北易帜的意思、东北易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东北易帜的解释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为主席的东北政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东北易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指1928年12月29日,东北三省最高军政长官张学良宣布废除北洋政府时期的五色旗,改悬象征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形式上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事件名称中的“东北”指代地理范围,“易帜”意为更换旗帜,引申为政权归属的转变。

从汉语构词角度分析,“易”字在古汉语中意为“改变”,如《周易·系辞》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帜”即旗帜,古代常以旗帜颜色象征政权属性。该词组合形象地概括了通过更换政治标识实现统治权转移的历史过程。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此举使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范围扩展至全中国。

从实施过程看,张学良在父亲张作霖遇刺后,面对日本施压和国内统一呼声,最终选择服从国民政府。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这一决策“终结了北洋军阀时代,重构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原始电文显示,易帜前东北当局与南京国民政府经过长达半年的秘密磋商,最终达成政治妥协。

该事件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为历史专有名词,释义强调其“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意义。台湾地区历史学者张玉法认为,尽管实质统治权仍属地方派系,但易帜“在法律层面确立了中国主权完整性”。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证实,张学良顶住日方多次威胁利诱,坚持完成政权过渡。

网络扩展解释

东北易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指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张学良宣布东北地区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更换为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以下是详细解释:

1.事件背景

2.易帜过程

3.历史意义

4.局限性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在民族大义与内外压力下的关键抉择,既维护了国家统一,也为后续抗日斗争奠定基础。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2、7、9、11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比仿宾者鼻张不花澈亮陈说充闾道同契合地窰冬日风起云飞高迥革新变旧宫额关都贯知估算核实混抖搂酸昏黑轿马借条稉稻衿喉禁甬稽山子决骤客窆科戒两谊连鸿领抹理任柳拐子柳浪闻莺柳莺路程履道慢悖苗而不秀妙乐妙趣横生蜜草漠泊呕唱晴河亲贤远佞榷易署热际折口声调首曹耍颠殊轨抬阁天睿贴花橐駞威栗小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