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易帜的意思、东北易帜的详细解释
东北易帜的解释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为主席的东北政务*********。
词语分解
- 东北的解释 ∶指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泛指东北方向详细解释.介于东和北之间的方向。《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史记·封禅书》:“ 赵 人 新垣平 以望气见上,
- 易帜的解释 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改变政治方向、宗旨或投向对方
网络扩展解释
东北易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指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张学良宣布东北地区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更换为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以下是详细解释:
1.事件背景
- 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其子张学良继任东北军政领导人。面对日本施压和国民政府北伐压力,张学良需在“独立”与“统一”间抉择。
- 国内局势:国民政府通过北伐已控制大部分地区,东北成为北洋军阀最后的据点。蒋介石要求东北易帜以实现名义统一。
2.易帜过程
- 谈判与决策:张学良派代表与国民政府多次谈判,最终决定“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此举遭到日本强烈反对,但张学良利用美英牵制日本,于1928年12月29日正式通电全国宣布易帜。
- 实施细节:东北三省悬挂青天白日旗,成立东北政务委员会,张学良任主席,形式上归属国民政府管辖。
3.历史意义
- 结束北洋统治:标志北洋军阀16年统治终结,中国进入国民政府时期。
- 维护领土完整:挫败日本分裂东北的企图,延缓其建立傀儡政权的计划。
- 形式统一: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实际仍存在地方割据。
4.局限性
- 名义统一:东北军仍保留独立性,国民政府未能完全掌控东北军政。
- 外部威胁:日本侵略野心未消,为后续“九一八事变”埋下隐患。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在民族大义与内外压力下的关键抉择,既维护了国家统一,也为后续抗日斗争奠定基础。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2、7、9、11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东北易帜》一词的意思是指东北地区政权的转移或更迭。下面是对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的简要解释: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东北易帜》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十”和“巾”,它们分别有两画和三画。
来源:
该词源于汉字的组合,其中“东”指东方或东部地区,“北”则表示北方或北部地区,“易帜”指政权的转移或更迭。
繁体:
《东北易帜》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与简体相同,没有特殊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来说《东北易帜》这个词的写法并没有明显改变。
例句:
1. 最近发生的东北易帜事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2. 东北易帜带来了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组词:
《东北易帜》这个词不能简单地组成其他词语,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词汇。
近义词:
《东北易帜》的近义词可以是“东北政权更迭”或者“东北权力转移”,它们的意思和描述有相似性。
反义词:
《东北易帜》的反义词可能是“东北政权稳定”或者“东北政权不变”,它们表示东北地区政权没有发生转移或更迭。
别人正在浏览...
拜摺版荡悲翁冰骨冰消瓦解布帆撤守持久之计崇旷畴曩撮科打閧笃亮渎汙梵语风凉人分说附手浮征絙人构致光板板横行介士黉序浣花溪化迁缋緌魂飞魄扬矫诈街谈巷语禁情割欲卷刃兰芳老农老爷六根互用鸾困凤慵马刍靡颜腻理摩厓末由南征排球队劈头盖脸气听秋祓鹊殿趣走散叛发沙萝卜深句施关发机四义坍方听冰托胎虫吻流乌梢蛇相停啸萃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