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杻的意思、鞭杻的详细解释
鞭杻的解释
鞭子和手铐。泛指刑具。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输将一不足,往往死鞭杻。”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词语分解
- 鞭的解释 鞭 ā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鞭杆。鞭长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扑。鞭责。鞭策。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鞭。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鞭。竹节鞭。 编连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杻的解释 杻 ǔ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杻 ǒ 古代手铐一类的刑具:杻械。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您查询的“鞭杻”可能是“鞭箠”的误写。根据权威资料,“鞭箠”的正确发音为biān chuí(或biān cuī,因方言差异),其含义可从多角度解析:
-
基本含义
指用鞭子抽打的行为,如《国语·吴语》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表示用暴力驱使。此词也引申为严厉惩治或管教,强调对错误行为的强力纠正。
-
延伸义项
- 比喻督促与勉励:如《说苑》用“鞭箠不去其背”形容对良才的严格督促。
- 象征控制与征服:在历史文献中常指通过武力或权威手段达成控制,例如越国向吴国臣服的语境。
-
常见混淆说明
“杻”多指木质刑具或树木,而“箠”特指竹制刑具,二者形近但含义不同。古籍中“鞭箠”属固定搭配,未见“鞭杻”的用法。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国语》《说苑》等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鞭杻(biān l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鞭(鞠)和杻(奴)。鞭部表示与鞭子相关的意思,杻部表示刑杖的意思。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该词的繁体字为「鞭櫚」。在古时候,「鞭杻」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其中「鞭」的部分由「鞠」和「辫」合并构成,而「杻」的部分由「委」和「术」合并构成。这种古代写法反映了当时汉字的变化和演变。
这个词在句子中的用法也很有趣,下面是一个例句:鞭杻作为一种刑具,在古代常用于惩罚犯人。
在组成词语时,「鞭杻」可以和其他词汇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词汇。例如,「鞭杻之力」表示施加刑罚的力量;「鞭杻之仁」表示刑罚中的慈悲和宽容。
在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鞭笞」来替代「鞭杻」,意思相近,都表示用鞭子或刑杖进行惩罚。
作为反义词,「赦免」可以与「鞭杻」相对应,表示对罪犯的宽恕和原谅。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傉达山表相册页蝉珥承间呈纳斥夺痴钱大情独户军焚谷分文不名官阁糓旦豪臣红灯緑酒花本黄绀绀火逝虎膺锦里军命课息颏颐窥管廉介离悰聆受蠡器历事文书流宕忘反沦灭马烽梅浆鸣磬旻灵木假山粘液性水肿佞人沤泊抛嚲陪装乔画窍气钦天坛省己伸腰事缓则圆率性任意太阴草弹跳腾空而起跳战体肃踢圆通商惠工微诚畏景危空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