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杻的意思、鞭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杻的解释

鞭子和手铐。泛指刑具。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输将一不足,往往死鞭杻。”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鞭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和词典中,指代一种结合了鞭打和枷锁的刑具或刑罚方式。根据权威的《汉语大词典》,“鞭”意为用鞭子抽打,象征肉体惩罚;“杻”则指手铐或枷锁,代表束缚和禁锢。因此,“鞭杻”整体描述了一种古代常见的司法刑罚,用于惩戒犯人,通过物理折磨和限制自由来达到威慑效果。该词多见于历史典籍,如《唐律疏议》等法律文本,反映了古代中国刑罚制度的残酷性。

在词源上,“鞭杻”源自先秦时期的刑具演变。“鞭”源于狩猎工具,后转为刑具;“杻”则从“杻械”一词简化而来,指代木质或金属制的手铐。结合后,“鞭杻”强调刑罚的双重性:既施加疼痛,又剥夺行动自由。例如,在唐宋时期,这种刑罚常用于处理轻罪犯人,以儆效尤。现代汉语中,“鞭杻”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学术研究或历史重现语境,常被“鞭刑”或“枷锁”等近义词替代。

来源:《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您查询的“鞭杻”可能是“鞭箠”的误写。根据权威资料,“鞭箠”的正确发音为biān chuí(或biān cuī,因方言差异),其含义可从多角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用鞭子抽打的行为,如《国语·吴语》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表示用暴力驱使。此词也引申为严厉惩治或管教,强调对错误行为的强力纠正。

  2. 延伸义项

    • 比喻督促与勉励:如《说苑》用“鞭箠不去其背”形容对良才的严格督促。
    • 象征控制与征服:在历史文献中常指通过武力或权威手段达成控制,例如越国向吴国臣服的语境。
  3. 常见混淆说明
    “杻”多指木质刑具或树木,而“箠”特指竹制刑具,二者形近但含义不同。古籍中“鞭箠”属固定搭配,未见“鞭杻”的用法。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国语》《说苑》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苞荫不慌不忙茶花赋昌逸彻幂尘网传誉炊金馔玉春耜褚师迭韵东坡诗体端石多事之秋蜚谗風緒踾踧副墨格笔诡寄含胎谎诈箭房金刀经算进舟极武忌作绝倒兰裓老丫鳞虫鹿耳门沦碎罗缬没头没尾冥心那罗陀囊封囊土壅水南洋大臣破瓦頽垣诮讽亲政颀晰戚援全真教曲襟申祷神弦曲石桥损思索面顽燥窝风五路狝艾相机而动饷事小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