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徒的意思、官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徒的解释

(1).官府的事宜。《管子·七法》:“重在下,则令不行;货上流,则官徒毁。” 尹知章 注:“官者既不以德进,但以货成,故官徒毁。徒,事也。”

(2).官府的徒隶。 汉 贾谊 《新书·阶级》:“人主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希望有更多的古代铁器出土》:“ 齐灵公 时确已有采铁冶炼的官徒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徒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官”与“徒”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受官府征调服劳役的平民,属秦汉时期徭役制度的重要概念。以下从词义、历史背景及文献例证三方面详解: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分解

    • 官:指官府、官方机构。
    • 徒:本义为步行,引申为服劳役者(如《说文解字》:“徒,步行也”,后衍生“役使”义)。

      合称“官徒”:即被官府强制征发从事土木工程、运输等无偿劳役的平民。

  2. 与相近词的区别

    • “更卒”:指按轮班制服役的平民(如《汉书·食货志》注:“更卒,谓给事郡县者”)。
    • “官徒”:侧重强调其劳役性质及官府直属管辖属性,常见于工程类劳役记录。

二、历史制度背景

秦汉推行徭役制度,将成年男子(称“傅籍”)分为三类役:

  1. 更卒:在地方郡县服役,每年一月;
  2. 正卒:在京师或边疆戍守;
  3. 戍卒:屯戍边疆。

    官徒属“更卒”范畴,但特指被集中调配至大型国家工程(如修陵墓、筑城墙)的劳役人员。其身份为平民,非刑徒(罪犯),但服役期间受严格管控。


三、文献例证

  1. 《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

    记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 反映官府征发劳役(含官徒)的强制性及失期惩罚。

  2. 《汉书·惠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载:“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此“男女”即包含被征调的官徒,参与都城修筑。

  3. 《商君书·垦令》

    提及“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其中“徒”即官府役使对象,与“官徒”意通。


四、现代使用与学术定义

现代汉语中,“官徒”一词已罕用,但作为历史术语仍见于研究著作。权威工具书释义如下: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官徒:为官府服劳役的平民。”

《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官徒:秦汉时由官府征调服劳役的丁壮……多用于修筑陵墓、宫室及水利工程。”


结论:“官徒”是秦汉徭役制度的特定称谓,指受官府强制征调从事短期重体力劳动的平民群体,其身份区别于刑徒与奴隶,是古代国家劳动力调配的直接体现。现代语境下仅作为历史术语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官徒”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分析:

一、基本释义

  1. 官府的事宜
    指与官府相关的行政事务或职责。例如《管子·七法》提到“货上流,则官徒毁”,此处“徒”通“事”,强调因腐败导致政务败坏。

  2. 官府的徒隶
    指官府中从事劳役的底层人员,如杂役、刑徒等。汉代贾谊《新书·阶级》中“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即描述官员对待下属如奴仆的现象。


二、延伸解析


三、使用示例

  1. 古籍引用

    • 《管子》:“货上流,则官徒毁。”(指政务败坏)
    •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齐灵公时已有采铁冶炼的官徒。”(指官府劳役者)
  2. 语境差异

    • 若强调行政事务,多取第一义;
    • 若涉及官府底层人员,则取第二义。

四、注意事项

别人正在浏览...

保障卑礼厚币表荐弊帛嬖女不义才说尺纸大干快上额载峰巅風曉覆检剐割关马郑白国初豪叫和尚在钵盂在洄漩缋总嘑头监利洁除戟戈咭咕记年衿情救数人课题酷贫泪竹灵观浏莅搂搜明牧明视木公木难内家装捧角峭立秋骨祈愿犬马齿屈蠖曲临热眼三准神知史班思算松簧素花沓来麕至同是天涯沦落人头针疗法微涓闲聒销差小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