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蝌斗篆文的意思、蝌斗篆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蝌斗篆文的解释

即蝌蚪书。《花月痕》第四八回:“ 瑶华 接过手看,锦册中间篆书‘縹緲宫祕籙’五字,展开与 采秋 同看,见是云螭五色綾,写蝌斗篆文。”亦省称“ 蝌篆 ”。 清 吴伟业 《海狮》诗:“文身疑蝌篆,长髻学螺旋。”参见“ 蝌蚪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蝌斗篆文,又称“蝌蚪文”、“蝌蚪篆”、“蝌蚪书”,是中国古代篆书的一种独特变体,因其笔画形态酷似蝌蚪而得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形态特征:

    • 蝌斗篆文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笔画形态。其起笔处粗重圆润,形似蝌蚪的头部;收笔处则逐渐变细变尖,自然出锋,状如蝌蚪的尾部。这种独特的“头粗尾细”的笔画形态是其区别于其他篆书体的核心标识。
    • 它本质上属于篆书系统,是在大篆(如金文、籀文)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装饰性较强的书体,结构上仍遵循篆书的结字规律。
  2. 起源与历史背景:

    • 蝌斗篆文的起源通常被认为与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代的竹简、木牍书写有关。当时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木简上书写,落笔时墨聚形成圆点(蝌蚪头),运笔时墨汁自然流泻变细形成尖尾(蝌蚪尾),这种自然的书写效果被提炼、艺术化后,逐渐形成了蝌蚪文这种书体。
    • 其名称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后世多认为它是模仿上古文字或传说中的“仓颉书”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蝌蚪文被明确认知和描述的重要阶段。
  3. 应用与演变:

    • 蝌斗篆文在历史上主要用于书写经文(尤其是道教、佛教的符箓、秘文)、碑额题铭、印章篆刻以及一些追求古意的场合,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神秘色彩。
    • 它并非日常通用字体,而是一种具有特定文化意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书体。后世书家在复古或创作时,也常借鉴蝌蚪文的笔意。
    • 随着时代发展,蝌蚪文的概念有时也泛指那些形态奇特、难以辨识的古文字或符号。
  4. 实物例证:

    • 虽然纯粹的蝌斗篆文传世实物罕见,但考古发现的战国竹简(如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上的墨书文字,其笔画自然呈现的“头粗尾细”效果,被认为是蝌蚪文形成的现实源头和雏形。
    • 后世一些碑刻的篆额、道教符箓以及文人仿古作品中,可见到刻意模仿蝌蚪文形态的实例。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蝌斗篆文”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指代一种古代书法字体,即“蝌蚪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字形特点
    该词的字面含义为“蝌蚪形状的篆书文字”,源于古代篆书的一种变体,其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因此得名。这种字体多见于古籍记载或宗教符箓中,具有装饰性和神秘色彩。

  2. 文献出处与用法
    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小说《花月痕》第四八回,描述锦册上的文字为“蝌斗篆文”。清代诗人吴伟业在《海狮》中亦以“蝌篆”代指此类字体,如“文身疑蝌篆,长髻学螺旋”。

  3. 别称与关联词
    该词常简称为“蝌篆”,并与“蝌蚪书”同义,后者是更常见的表述方式。二者均指向同一种古老书体,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的修辞中。

  4. 文化意义
    蝌蚪篆文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也常被赋予宗教或玄学内涵,例如用于道教符箓或古籍秘录,增添文本的庄重感和隐秘性。

总结来看,“蝌斗篆文”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兼具美学与象征意义,如今更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在文献研究和文学赏析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哀顿媪妪白浪掀天冰骨不根之论布谷晨服车重雠正穿掘楚籍春泽错开电沫短气督参高地官钱鼓倡闺袵函匣寒英荷盖恒操鸿断鱼沉黄钟长弃护疼假慈悲教卒阶合接合凈饰景西宽农姱容修态牢骚藜床灵主路霸民谣偶一萍寓泼妇七教气流认义三公三鬃扇风时几送人情贴息铜螭透底屠家往体緼韍温籍五爱无扎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