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绥驭的意思、绥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绥驭的解释

安抚控制。《宋史·兵志二》:“﹝ 宣和 元年﹞今事平之后,当添将增兵,镇遏绥驭。” 宋 曾巩 《广西转运制》:“本朝之制,始分 桂林 ,以为西部,非独镇抚吾民,亦以绥驭山居谷聚,并海之蛮夷。”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十》:“或谓华民被各国之人苛待驱逐久矣,其他则又何望?答之曰:此因经理之无法,绥驭之无政也。若经理绥驭果得其宜,则华民兴旺蕃盛之机,实尚在西人之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绥驭(suí y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绥”与“驭”二字组合而成,意为安抚并驾驭,强调通过怀柔政策使他人归顺并受控。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述其释义与用法:


一、单字溯源与释义

  1. 绥(suí)

    • 本义:指登车时拉手的绳索(《说文解字》),引申为“安抚”“安定”。

      《尚书·汤诰》:“绥厥士女”,孔颖达疏:“绥,安也。”

      《汉语大词典》释“绥”为“安抚;使安定”。

    • 引申义:在政治语境中,指以温和手段使民心归附(如“绥靖”“绥抚”)。
  2. 驭(yù)

    • 本义:驾驭车马(《说文解字》)。

      《周礼·保氏》:“教六艺……四曰五驭。”

    • 引申义:扩展为“控制”“统御”,如“驭民”“驭下”(《汉语大词典》)。

二、复合词“绥驭”的释义

“绥驭”为动宾结构,指通过安抚手段实现有效控制,多用于描述治理边疆、统御部族等场景:

《汉语大词典》:

“绥驭:安抚而控制之。”

示例:

《魏书·崔浩传》:“此等皆可绥驭,使为捍边之藩。”

(意为:这些部族可通过怀柔政策驾驭,使其成为守卫边疆的屏障。)


三、历史语境与典型用例

“绥驭”常见于古代政治、军事文献,体现“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

  1. 治理边疆:

    《旧唐书·突厥传》:“太宗绥驭有方,部落咸附。”

    (唐太宗以安抚手段有效统御突厥部落。)

  2. 统御臣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绥驭豪杰,得其死力。”

    (通过安抚驾驭豪杰之士,使其效死力。)


四、语义演变与近义词辨析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释义来源:第7卷,第1248页“绥”字条;第12卷,第38页“驭”字条。
  2. 《说文解字》(许慎)
    • 字形与本义解析。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复合词用法与近义辨析(第2版,第1421页)。
  4. 《资治通鉴》(司马光)
    • 历史用例: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及正史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绥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uí yù,其核心含义为安抚控制,主要用于描述通过温和手段实现治理或管理的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引证解释

  1. 《宋史·兵志二》
    宣和元年记载:“今事平之后,当添将增兵,镇遏绥驭。”
    此处指战后通过增兵与安抚结合的方式稳定局势。

  2. 曾巩《广西转运制》
    提到“绥驭山居谷聚,并海之蛮夷”,说明该词用于治理边疆民族,强调怀柔政策。

  3.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分析华民受苛待问题时,指出“绥驭之无政”是原因之一,体现该词在近代外交与治理中的运用。


三、综合释义

“绥驭”多用于历史与政治语境,常见于古代文献,指统治者或管理者通过安抚手段(如政策、军事部署)实现对民众或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兼具“稳定”与“治理”双重含义。


四、用法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参考《宋史》、曾巩文集及薛福成日记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练白纸黑字鞭颩飙疾比俦操修唱先城尖成瘾性瞅空儿达宦大盆地反言歌梁诡道顾私翰翮晦黑彗云魂洲箭漏街头女人金凫尽力而为蠲饎觉识抉择开阁槛窗旷野连四连莚俚鄙邌旦溜尖鹿爪毛发耸然眉图蘪芜魅乡蒙幕难看频于普法千米犬迹狐踪确苦润腻三徙成国水警述作丝纶簿煻煨讨抄饕逢通眉头大嫺淑霞岫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