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实际年龄。 唐 白居易 《照镜》诗:“岂復更藏年,实年君不信。”
(2).旧时官方册籍,登记年龄加用“实”字,以别于虚报的“官年”。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实年官年》:“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説,前此未尝见於官文书。大扺布衣应举必减岁数……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儒林外史》第三回:“ 范进 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实年,指真实的年龄或实际岁数,强调与官方登记、虚岁或其他非实际记录的年龄相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实年即实际年龄,指个体从出生到计算时真实经历的年数,通常以周岁计算。在户籍管理、法律文书或历史文献中,常与“官年”(官方登记的年龄)、“虚岁”等概念对应,用于区分实际年龄与人为调整的年龄记录。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古代科举、任官制度中,考生或官员为符合年龄限制可能虚报年龄(称“官年”),而“实年”则指其真实岁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载:“实年与官年之说,行于宋世。”说明当时已存在实年与官年的区分。来源:《容斋随笔》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实年”多用于强调年龄的真实性,如:“根据身份证实年,他已满六十周岁。”在学术研究(如人口统计)或法律场景中,该词仍具实用价值。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四、相关概念辨析
“实年”是汉语中明确指代真实年龄的规范用词,其使用兼具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
“实年”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一个人真实的出生年龄,与虚报或官方登记的年龄相对。例如唐代白居易在《照镜》诗中提到“实年君不信”,即强调实际年龄的真实性。
旧时官方在册籍登记年龄时,会标注“实”字以区别于虚报的“官年”。宋代洪迈《容斋四笔》记载,官员常虚报年龄(官年)以谋求仕途便利,而“实年”则是实际记录在案的年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户籍制度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容斋四笔》《愧郯录》等史料。
班姬扇报李投桃巴三揽四逼闷兵律避远参舆草介测辰畅行无阻朝升暮合持危畜肥储胥存谢代食调辞掉俏鳄海法腊樊梨花感叹词干质皋圃沟眼孤寝故行涵蓄画肆僭冒僥荣跲踬羯磨棘喉进草晋帖皲裂飉飉劣弟昧昧邈俗捏告佥簿祈子三乾商功神心射招庶务同舆土纸威势未形之患误解相尽闲靡籼粟宪则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