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正、考证。 宋 楼钥 《<止斋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序》:“ 公是 刘先生 敞 权衡《意林》等书,订证尤详。” 明 陈士贤 《<七修类稿>序》:“其究心良亦勤矣,詎不足以辅翼经史、订证事理耶?” 清 黎士宏 《<仁恕堂笔记>后记》:“ 靖逆侯 张公 曾分书千餘卷,又多所残缺,故篇中率皆凭臆之谈,殊少订证。”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汲古阁》:“﹝ 毛子晋 ﹞遂于是年誓愿开雕,每年订证经史各一部,其餘各种书籍,亦由此而成焉。”
"订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对文字、文献或理论进行校订、考辨和修正,使其内容准确可靠。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订证(dìng zhèng)
指通过比对、考据等方式修正错误,核实内容,常用于古籍整理、学术研究或文本校勘领域。
例:清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版本进行反复订证,以还原典籍原貌。
本义为“评议”“核定”,如《说文解字》释“订”为“平议也”,引申为修改、校订。
本义为“验证”“考实”,如《广雅》释“证,谏也”,强调通过证据辨明真伪。
组合义:通过考据与验证实现文本或理论的修正完善。
“订正谬误,考辨证实。”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校订考正。多用于古籍整理。”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
对历史文献中的矛盾记载进行订证,如: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订证了前人关于礼制的误解。”
校勘版本差异,如:
“中华书局版《史记》通过多方订证,减少了传抄讹误。”
“订正”侧重修正错误(如错字、计算错误);“订证”更强调考据过程,需结合文献或实物证据。
“订证”常包含考证环节,但更注重结论的修正性输出。
“订证”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订正和考证,通常指通过严谨的核实与修正来确定事实或文献的准确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使用场景
历史用例
发音:拼音为dìng zhèng(注音:ㄉㄧㄥˋ ㄓㄥˋ)。
近义词:校订、考订、修订。
安哉熬肠刮肚绑扎所并驰避宅赤候赤天促刺颠台第四声动切斗笑儿发皇非正式浮秽该茂宫阁钩络亨生车宏赡荒古忽速溅泪结子凈荡荡精气神觐会金琐碎进馔倦旅刻露口皮款空愧恨兰芷凉暄裂肤流僈龙界脔解麻风眊眊稍稍疋拜平板车铺调钤压青峦欺巧輮轹柔愿扫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水衡頽乏驼峯望乌台未常威怒闻孙懈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