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语的意思、寄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语的解释

[send word] 传话给某人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寄语故人

详细解释

传话,转告。 南朝 宋 鲍照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唐 刘希夷 《晚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语昏污诸酷吏,远在儿孙近在身。”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陈毅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语是由"寄"与"语"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特征。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作为动词时指"托人传话"或"传递话语",作为名词特指"寄托希望的话语"。从词源结构分析,"寄"取"托付"之义,《汉语大词典》第2版指出其本义为"委托传达";"语"作名词指"话语",作动词表"诉说",二者组合构成偏正结构。

在具体语境中,该词呈现多元表达特征。书面语境常见于正式文书,如《人民日报》新年寄语、毕业典礼师长赠言等;口语场景则多用于亲友间的祝福传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其早期用例,如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寄语同游者,须知行路难",展示其自中古时期已具备现代用法的雏形。

现代汉语应用中,该词常见于三个维度:教育领域多指长辈对晚辈的期许话语,如家长寄语;媒体场景特指刊首语或专栏导言;文学创作中则作为抒情达意的修辞手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统计,该词在书面语料中的使用频率较口语高47.6%,显示其鲜明的书面语体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寄语”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表达情感、祝福或嘱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传递的话语,既可以是祝福、劝勉,也可以是忠告或叮嘱。其核心在于情感的传递与思想的表达。

  2. 词性与用法

    • 作动词:表示“传话、转告”,如“寄语青年朋友要珍惜时光”。
    • 作名词:指代“所传的话语”,如“老师的寄语让我深受鼓舞”。
  3. 常见类型与例句

    • 节日祝福:如“春节寄语:愿你平安喜乐”。
    • 离别嘱托:陆游诗句“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 劝勉期望:如“寄语后辈要勤奋努力”。
  4. 延伸意义
    寄语不仅传递信息,更承载情感寄托,常用于正式场合(如毕业典礼)或文学作品中,增强感染力。

若需更多例句或具体场景用法,可参考汉典和古诗文中的经典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宾服拔选琕琫部从补还不遭时长命面场所産业工人车轸齝草祠享寸飙敦密风令分齐忿塞奋衣夫余宫邻金虎古北区过堂屋国玺骇恫核正红螺鸿业哗哄花雨溷圊酱紫翦削截火基命榔杭老鼻子铃子临望鸾霄眉头一展,计上心来命价冥旴墓茔飘卷清调缺讹搉估上衣闪杀舍施尸禄素餐泷冈表殊质唐突通任土伯特瓦镫歪厮缠五色旗携幼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