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奉或探望病人。《公羊传·昭公十九年》:“ 乐正子春 之视疾也:復加一饭,则脱然愈;復损一饭,则脱然愈;復加一衣,则脱然愈;復损一衣,则脱然愈。”《史记·酷吏列传》:“ 謁居 病卧閭里主人, 汤 自往视疾,为 謁居 摩足。”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唐宣宗》:“駙马 郑尚书 顥 之弟 顗 尝得危疾,上使讯之。使迴,上问:‘公主视疾否?’曰:‘无。’‘何在?’曰:‘在 慈恩寺 看戏场。’上大怒。” 清 魏源 《赵汝愚拥立宁宗论》:“ 孝宗 大渐,羣臣皆疏请侍疾,而 光宗 不视疾。”
“视疾”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视疾”指侍奉或探望病人,包含照顾病患或探视慰问的双重含义。该词由“视”(shì)与“疾”(jí)组成:
“视疾”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借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医疗伦理和人际关系。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公羊传》《史记》等原始典籍。
视疾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眼睛的疾病或视力的障碍。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目(mù)和疒(疒)。
视疾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目和疒,它的笔画总数为11画。
视疾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医书《黄帝内经》,在其中被用来描述和记录各种与视力相关的疾病。
视疾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視疾」。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视疾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不过基本上,它的字形与现代汉字写法相似,只是有些笔画的书写顺序和形状可能有所不同。
1. 他患有视疾,所以每天都需要佩戴眼镜。
2. 这位医生专门治疗视疾的病人。
1. 视力(shì lì):指眼睛的能力或者水平,它与视疾密切相关。
2. 视网膜(shì wǎng mó):眼睛中的一层组织,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视网膜在视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眼病(yǎn bìng):与视疾类似,指眼睛的疾病或视力障碍。
2. 视觉障碍(shì jué zhàng ài):指视力上的问题,包括视疾在内。
视疾的反义词是正常视力,即没有眼病或视力障碍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