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典借的意思、典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典借的解释

[pawn;mortgage] 以财产作抵押借钱

详细解释

旧指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毛 * 《论政策》:“不要因减息而使农民借不到债,不要因清算老账而无偿收回典借的土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典借是中国传统民事法律中的特殊契约形式,指债务人将动产或不动产作为担保物交付债权人占有,以此获得借款的行为。其核心特征是以物为质,兼具担保与融资双重功能。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行为包含三个要件:一是设立书面契约,需载明典价、期限等要素;二是典当物在约定期限内由债权人占有使用;三是债务人可于约定期满后原价赎回,超期未赎则债权人取得所有权。这种制度在《唐律疏议》中已有记载,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更详述了"典不破卖"原则,即典权人享有优先购买权。

现代法律体系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01条沿袭了传统典当规则,规定典当行须依法取得经营许可。中国人民银行《典当管理办法》第31条特别强调,当物估价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应当由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共同验证。相较于普通质押,典借更注重物的用益功能,例如房屋典当后承典人可居住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典借”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经济行为中的含义(主要用法)

指以财产(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换取资金,常见于传统借贷形式。其特点包括:

  1. 抵押性质:典押期间,债权人可使用抵押物。
  2. 无利息借贷:债务人无需支付利息,但需在约定期限内还清本金才能赎回抵押物。
  3. 历史应用: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提到该形式时,强调需保障农民权益,避免无偿收回典借土地。

二、文学修辞中的含义(较少见)

指引用典故或典籍中的内容来佐证观点,属于比喻性表达。例如在文章中借用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

三、使用场景对比

场景类型 核心特征 示例
经济活动 抵押借贷 “农民典借土地换取资金”
文学创作 引用典籍 “文章典借《史记》典故”

四、注意事项

现代汉语中,经济层面的“典借”已逐渐被抵押贷款等金融术语取代,但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仍可能出现。

别人正在浏览...

按需分配暴熭梐梱布基纳法索阐化赤籍持盈保泰出马點頭會意地方性植物帝号断矶方祇凤眸風笙分证伏笔凫藻戆钝憨痴夯嘴夯腮壶蠭胡扑搭家贼难防近祖橘颂暌别来致连治李赤林岚緑翘南国社僻论乔陟七大琼粉气谊人命善棍善胜声讨神眉鬼道诗言志刷腻松泪送盏太平策特殊化挺专图赖脱卸围拢於乎无绪箱笈乡捷消复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