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蚕桑和耕种。泛指农活。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利禄者受之易,易则人之所荣;蚕穡就之艰,艰则物之所鄙。”
“蚕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蚕穑”读作cán sè,由“蚕”(养蚕)和“穑”(收割谷物)两字组成,泛指农事活动,包括蚕桑与耕种。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的《庭诰文》:“利禄者受之易,易则人之所荣;蚕穑就之艰,艰则物之所鄙。”。文中通过对比“利禄”与“蚕穑”,强调农活的艰辛与重要性。
三、现代适用性
“蚕穑”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文言文或历史文献中。其含义可对应现代词汇“农事”“耕作”等。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穑”字单独使用时,多指收割谷物(如《诗经》中“不稼不穑”),但“蚕穑”组合后扩展为广义的农业生产活动。
蚕穑(cán sè)是一个汉字词汇,指的是蚕吐的丝。
蚕穑的部首是虫(chóng),也就是昆虫的意思。蚕穑的总笔画数是9画。
蚕穑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儿童歌谣《蚕儿食桑蚕儿吐丝》中,描述了蚕蛹吐出来的丝。
蚕穑的繁体字形式为「蠶穡」。
在古代,蚕穑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蚕穡」。
1. 蚕的穑用来制作丝织品。
2. 这条围巾是用蚕穑编织而成的。
可以与蚕穑相关联的词语有:蚕丝、蚕茧、蚕桑、蚕室等。
近义词包括:蚕丝、蚕丝质。
蚕穑的反义词可以是无蚕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