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谏告戒。《宋书·何尚之传》:“ 义真 与司徒 徐羡之 、尚书令 傅亮 等不协,每有不平之言。 尚之 諫戒,不纳。”
“谏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谏戒”指通过忠告或劝诫的方式规劝他人改正错误或避免不良行为,强调劝谏与警示的双重作用。该词常用于正式或历史语境,体现对他人行为的纠正与指导。
《宋书·何尚之传》记载:“尚之谏戒,不纳”,描述何尚之劝诫他人未被采纳的情景,体现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实际应用。
与“谏戒”相关的成语包括“从谏如流”(乐于接受劝谏)、“戒骄戒躁”(警惕自满和急躁)等,均强调劝诫与自省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宋书》或成语词典中的相关条目。
《谏戒》是一个中文词汇,它的意思是指劝告、告诫别人误入歧途,纠正错误行为。
《谏戒》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言部和戈部。其中,言部位于左边,戈部位于右边。
根据字形结构,它的总笔画数为14个。
《谏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一》中,用来形容当时秦国的丞相之死。
《谏戒》这个词的繁体字是「諫戒」。
在古代,「谏戒」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早期的写法中,它的戈部分被写成「戒」,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这个变化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字形的演变而产生的。
1. 我希望你能够听从我的谏戒,不要再继续走错路。
2. 他的言行过于放纵,需要有人给予谏戒,以纠正他的行为。
谏告、谏诤、戒律、戒除。
规劝、劝诫、告诫、忠告。
纵容、鼓励、宽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