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朝会时坐皆专席,故号“三独坐”。
(2).泛指高官显宦。亦省作“ 三独 ”。《晋书·傅玄传论》:“位居三独,弹击是司,遂能使臺阁生风,贵戚敛手。”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宠兼三独任,威肃贰师营。” 唐 蒋冽 《台中书怀》诗:“坐居三独中,立在百僚外。”
“三独坐”释义
“三独坐”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称谓,特指东汉时期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三大官职。其名源于三者地位显赫,在朝会时享有“独坐一席”的特权,区别于其他官员的联席而坐,象征其监察与行政权力的特殊性。
三者相互制衡,形成以皇权为核心的权力三角,强化中央集权。
“三独坐”制度确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旨在分散相权、加强监察。其独坐之礼不仅体现尊荣,更凸显三者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独立性。后世虽官职演变,但“独坐”作为权臣象征的典故仍见于史籍,如《通典》称:“自汉以来,皆重其职。”
现代语境中,“三独坐”多用于历史研究,借指权力制衡或特殊权威的象征。例如,学者田余庆在《秦汉史》中评述:“三独坐之制,实为东汉中枢权力架构之枢纽。”
参考资料
“三独坐”是汉代官制中的特殊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三独坐”指东汉时期朝会时享有专席的三位官员,即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因其他官员需接席而坐,唯此三官独坐一席,故得名。这一制度体现了皇帝对监察与行政核心职位的特殊优宠。
东汉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该制度。《后汉书·宣秉传》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特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由此形成“三独坐”的称号。
唐代起,“三独坐”逐渐演变为高官显宦的代称,并简称为“三独”。如:
注: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背景或官职职能,可参考《后汉书》或汉代官制研究文献。
奥得河报投抱玉握珠絣纮伯尔尼尝受裳帏成例楚郊出条刺问遁耕多足动物干曜槁干汗星恒格合刃和音汲汲顾影积寇金箍子近人酒圣掘进空碧口柔棱鳀曼帛冒地迷胡模碑旁靡飘曳颇瓈裒啸戗台栖遯倾斜度权蝎苒苒阮生狂濡需沙堤哨探生柴神眉鬼道食芹私戚贪仕蹄铁同心圆讬巧外动词文公帕物议相时僩静闲宴校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