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膳以示節儉。謂操守廉潔。《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鄭玄 箋:“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於公,謂正直順於事也。”《漢書·循吏傳·朱邑》:“大司農 邑 ,廉潔守節,退食自公,亡疆外之交,束脩之餽,可謂淑人君子。”《梁書·蕭子恪傳》:“文史之事,諸弟備之矣,不煩吾復牽率;但退食自公,無過足矣。” 唐 楊炯 《梓州惠義寺重閣銘》:“庶政惟和,萬民以理;閒庭不擾,退食自公。”
“退食自公”是一個出自《詩經·召南·羔羊》的成語,讀音為tuì shí zì gō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原指官員退朝後享用公家提供的膳食,後引申為“減膳以示節儉”,形容為官清廉、克己奉公的操守。
出處與背景
源自《詩經·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用法與延伸
學術争議
部分文獻對“退食自公”的解釋存在分歧:
總結來看,該成語既承載了古代對官吏品德的理想化期許,也因語境差異衍生出多重解讀,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退食自公》是一個成語,意為自願退讓,讓出有利的位置給别人。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自,并且它的筆畫數是8。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表記》中的一段文字,但具體出處目前尚未确定。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研究古代漢字的學者們的推測,古時候《退食自公》是“屮”和“自”兩個字組成的,屮是表示莊稼在地裡長出來,而後來演變成“走”字的部首。這個成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像莊稼長出來一樣,主動地讓位給别人。
以下是《退食自公》的例句:
1. 在會議上,他主動退食自公,讓出了主席位置。
2. 他不計較個人利益,經常退食自公,為公衆利益着想。
《退食自公》的一些相關的詞語和近義詞有:
1. 退讓:主動放棄自己的權益,給别人讓步。
2. 讓位:主動讓出有利的位置,讓别人接替。
3. 犧牲: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自願放棄一些利益。
與《退食自公》相反的成語是“争鋒相對”或“自相矛盾”,意味着相互對抗、不願退讓。
總結來說,《退食自公》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懂得退讓和讓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了大局和公共利益着想的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