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胡貉 ”。
胡狢(hú mò)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权威辞书进行考释。以下是详细解析: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指中国古代北方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常与“胡貉”混用,泛指生活在华夏文明圈以北的游牧或渔猎部族。该词带有地域性文化标签,多见于先秦至汉代的典籍。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22页;《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3册第243页。
“貉”的通假与动物关联
“狢”为“貉”的异体字,本义指一种形似狐狸的犬科动物(貉)。古人常以动物名代指族群,暗含对其生活习性的认知(如穴居、皮毛御寒)。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458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589页。
来源:《周礼正义》(孙诒让撰,中华书局,1987年)卷六十三。
来源:《礼记集解》(孙希旦撰,中华书局,1989年)卷五十二。
“胡狢”的构词体现汉字的表意特征: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12页;《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8卷。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存于历史文献研究与古汉语专题论述。其指代对象具体化为古代东北亚民族(如扶余、肃慎等),需注意避免与当代民族称谓混淆。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民族史分册第187页。
参考资料
“胡狢”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做事不认真、轻率草率,常用于批评态度不严谨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演变
该词原指狐狸的一种。因狐狸常被赋予“机敏狡猾”的象征意义,逐渐引申为形容人做事缺乏深思熟虑、轻率马虎的特点。这种演变体现了汉语中动物意象与人性特征的关联性。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工作中敷衍了事、学习上粗心大意,或日常行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例如批评他人:“这件事需要仔细规划,不可胡狢应付。”
延伸内涵
除字面含义外,还隐含着对“表面聪明实则浮躁”的否定态度,强调做事需脚踏实地。与“敷衍塞责”“草率行事”等词有相近语义,但更侧重批判因浮躁心态导致的行为失当。
需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资料可能将“胡狢”与“胡撦”(hú chě,意为胡扯)混淆,后者属于读音相近但含义完全不同的词汇。建议参考权威词典获取准确释义。
安习百苛保固辨卑变刑避年浡郁成持出丑放乖刺耳大喜若狂凋槁东舟断鹤续凫笃仁樊然发晕風檐寸晷公慎鹘兀姜姜郊父假释景点踦跂蠲法郡门窠巢库子阑逸老问题榴房乱溺罗衾黾池磨砻底厉囊扑南山可移能够鞶绣剽缀品馔劈着铺舍让表扔掉人火儒巾上妆少年升提石方逝水首演枢衡饲草撕裂武乐骁衞些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