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remely puzzled;be completely confused] 《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指迷惑大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解悟,后来用“大惑不解”指对某事物觉得很离奇不可理解(多用来表示不满或质问)
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聊斋志异》
语本《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成玄英 疏:“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识闇鄙,触景生迷,所以竟世终身不觉悟也。”后多以“大惑不解”指对事物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土偶》:“女初不言;既而腹渐大,不能隐,阴以告母。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五:“ 黄芝 这样的人,居然作出这样的事,我当时实在大惑不解。”
“大惑不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à huò bù jiě,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出处或例句,可参考《庄子·天地》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大惑不解》是一个成语,意为非常困惑、迷惘,不能理解某种情况或事物。
这个成语由"大"、"惑"、"不"、"解"四个字组成。
其中,"大"的部首是"大"字头,它的笔画数为3。
"惑"的部首是"心"字旁,它的笔画数为11。
"不"的部首是"一"字头,它的笔画数为4。
"解"的部首是"角"字旁,它的笔画数为13。
《大惑不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
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大惑不解」。
在古代,"大"字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和现代的写法相似。
同样地,"惑"、"不"和"解"这三个字的古代写法也与现代写法相差不大。
1. 他对这个问题感到大惑不解。
2. 我们都对他突然的决定感到大惑不解。
组词:大胆解惑、解惑疑问。
近义词:迷惑不解、不明所以。
反义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