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偷春体的意思、偷春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偷春体的解释

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如 唐 李白 《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杜甫 《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顰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均是。参阅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下·偷春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偷春体是中国古代近体诗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对仗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打破常规对仗顺序,使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形成类似"梅花偷春而先开"的独特韵律结构。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命名由来

"偷春体"之名源自宋代诗论家惠洪《天厨禁脔》,书中以梅花早放喻指该诗体"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的破格特性。具体指五律或七律中,首联(第一、二句)严格对仗,颔联(第三、四句)却不对仗,转而由颈联(第五、六句)恢复对仗的变体形式,尾联(第七、八句)则保持常规不对仗。这种"首联对仗→颔联散行→颈联对仗"的跳跃式结构,打破了传统律诗"颔颈联必对仗"的规则。

二、格律特征与创作原理

  1. 对仗错位

    标准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偷春体将首联与颈联对仗功能互换,形成"首联工对、颔联散行"的独特节奏。例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首联对仗:无家对寒食(仄平仄平仄),有泪如金波(仄仄平平平)

    颔联散行:斫却月中桂(仄仄仄平仄),清光应更多(平平平仄平)

    颈联对仗:仳离放红蕊(仄平仄平仄),想像嚬青蛾(仄仄平平平)

    (注:平仄依中古音标注,例句引自王力《汉语诗律学》)

  2. 美学效果

    通过首联突兀的对仗制造张力,颔联的散文化句式形成节奏缓冲,颈联再回归工整,产生跌宕起伏的听觉效果。清代学者沈德潜《说诗晬语》评其"如奇峰陡起,复归平缓,别具夭矫之致"。

三、经典作品例证

除杜甫诗作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亦被部分学者视为偷春体:

首联对仗:城阙辅三秦(平仄仄平平),风烟望五津(平平仄仄平)

颔联散行:与君离别意(仄平平仄仄),同是宦游人(平仄仄平平)

颈联对仗:海内存知己(仄仄平平仄),天涯若比邻(平平仄仄平)

(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第12页)

四、文学史定位

偷春体作为格律变体,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形式规范的突破创新。宋代《诗人玉屑》将其归为"变格诗体",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则强调其"以破求立"的艺术实验价值。现代学者袁行霈指出:"此类变体反映了近体诗格律在定型后的自我调适能力"(《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权威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论对仗变例
  2. 惠洪《天厨禁脔》卷上"偷春格"条(中华书局影印本)
  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二卷第七章
  4.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2页

网络扩展解释

“偷春体”是古典诗歌中律诗的一种特殊体裁,其名称源于梅花“先春而开”的意象,比喻在诗体结构上打破常规对仗顺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结构特点
    偷春体属于律诗变体,核心特征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即一、二句对仗,三、四句不对仗),颈联再恢复对仗,形成“对—不对—对”的独特结构。传统律诗通常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但偷春体通过调整对仗顺序,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

  2. 名称由来
    南宋诗论家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解释:“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以梅花抢先绽放比喻首联提前对仗,而颔联暂缓对仗的破格手法。

  3. 典型诗例

    • 李白《送友人》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对仗工整,颔联“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则未对仗。
    •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首联“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对仗,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未对仗。
  4. 注意其他释义
    部分非权威来源可能将“偷春体”误解为描述男性不忠的成语(如),但此说法缺乏广泛认可,建议以诗歌术语为准。

偷春体是律诗创作中的一种巧变形式,通过打破常规对仗规则增强艺术表现力,体现了古典诗歌结构的灵活性。

别人正在浏览...

皑白襃优暴贼杯酒誖乱卑庶边外碧甖参计朝众冲发出家修道蠢居出入起居出赛从化蹈藉雕绘跌坐访世福手福足高寝光尘骨咄禄鬼头鱼好天河湾鸿采滑涽寰海环立检举谏难茧瓮谲谋棱缝冷韵零铃梨顋六戚麪粉内逼排号袍带配享从汜泼剌货齐云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狮蛮守时倠丑田袍田舍推轮捧毂顽痹沃埜无染仙人掌茶躧步写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