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检举的意思、检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检举的解释

(1) [expose an offence;report(an offence)to the authorities]∶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检举逃犯

(2) [recommend]∶荐拔

详细解释

(1).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 老孙 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

(2).犹选择。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宰臣 吕大防 等言,昨奉圣旨宣諭,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捄正之宜,请检举行之。”

(3).荐拔。 宋 李光 《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责授 建寧军 节度副使、 昌化军 安置 李光 ,永不检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检举是法律监督中的重要行为,指向有关部门揭发违法或犯罪行为,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检举指个人或组织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国家机关揭发他人涉嫌违法或犯罪的行为。该行为具有法定程序性,需提供具体事实依据,如《西游记》中「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的记载,说明检举行为的揭发性质。

二、行为主体与目的

  1. 主体特征:检举人通常与案件无直接利益关系,既非被害人,也非违法行为的同案人。
  2. 行为动机:主要出于维护公共利益或社会正义,区别于控告的权益保护动机。

三、与举报的差异

对比维度 检举 举报
适用场景 针对严重违法犯罪(如贪污、刑事犯罪) 涵盖各类违规行为
证据要求 需提供确凿证据或目击证明 可匿名或初步线索
法律程序 可能涉及正式调查程序 多采取简易处理流程

四、实施方式

五、社会意义

检举制度通过《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确立,既保障公民监督权,又要求检举人承担如实陈述义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纪委受理检举案件中,实名检查率达68%,体现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注:具体检举流程可参考纪检监察机关公布的《检举控告工作规则》,书面材料需包含被检举单位、具体事项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检举—什么意思

检举是指向有关部门或机构举报他人犯罪、违法行为或不法行为的行为。通过检举,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犯罪行为的打击。

拆分部首和笔画

检字的部首是手,表示与手相关的意思。检字的构造有8笔。

来源与繁体

检字是一个古代汉字,最早来源于古代汉民族对手、手势和手指的概念。在繁体中,「检」字的写法为「檢」。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检」字的写法有时候会采用「手」的左边加上「人」,表示人用手来检查。也有时候会将「手」的上半部分加上一点,代表在手上增加一点东西。

例句

1. 他检举了邻居的赌博行为,导致邻居被警察逮捕了。

2. 有人检举市长的贪污行为,结果市长被免职。

组词

检举人、检举信、检举制度、检举犯罪、检举事件

近义词

举报、揭发、告发

反义词

庇护、包庇、掩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