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检举的意思、检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检举的解释

(1) [expose an offence;report(an offence)to the authorities]∶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检举逃犯

(2) [recommend]∶荐拔

详细解释

(1).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 老孙 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

(2).犹选择。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宰臣 吕大防 等言,昨奉圣旨宣諭,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捄正之宜,请检举行之。”

(3).荐拔。 宋 李光 《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责授 建寧军 节度副使、 昌化军 安置 李光 ,永不检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检举是法律术语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的复合概念,具体指公民或组织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揭发他人违法违纪事实的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其核心包含三个层面:

一、行为属性 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法定机关提供他人涉嫌违反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的事实依据。这种行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35条保障,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检举控告。

二、法律特征 《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其定义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法定方式",具有程序法定性、证据关联性和实名匿名双轨制的特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强调检举材料需包含具体时间、地点、涉案人员等要素。

三、社会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将其定位为"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基础性信息源作用。国家信访局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检举渠道立案查处的公职人员违纪案件占比达37.6%。

四、使用规范 《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明确要求检举内容应当客观真实,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涉及刑事犯罪的检举,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应由公安机关受理。

网络扩展解释

检举是法律监督中的重要行为,指向有关部门揭发违法或犯罪行为,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检举指个人或组织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国家机关揭发他人涉嫌违法或犯罪的行为。该行为具有法定程序性,需提供具体事实依据,如《西游记》中「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的记载,说明检举行为的揭发性质。

二、行为主体与目的

  1. 主体特征:检举人通常与案件无直接利益关系,既非被害人,也非违法行为的同案人。
  2. 行为动机:主要出于维护公共利益或社会正义,区别于控告的权益保护动机。

三、与举报的差异

对比维度 检举 举报
适用场景 针对严重违法犯罪(如贪污、刑事犯罪) 涵盖各类违规行为
证据要求 需提供确凿证据或目击证明 可匿名或初步线索
法律程序 可能涉及正式调查程序 多采取简易处理流程

四、实施方式

五、社会意义

检举制度通过《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确立,既保障公民监督权,又要求检举人承担如实陈述义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纪委受理检举案件中,实名检查率达68%,体现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注:具体检举流程可参考纪检监察机关公布的《检举控告工作规则》,书面材料需包含被检举单位、具体事项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拜府鼻音畅达惩窒车檐车仗充粹楮灾雌答大当大泽乡滴瓶短楫对越烦恼树飞熊入梦飞徭丰柔俯亮虺蝮简寡湔浣搅合交亲絶驰峻舻空寂来世不可待篮轝老乡临贲临凡卤钝论列缕罗谋约餪生排射朋淫屏置破産荡业潜醢青艾全局在胸缺隟瑞士人三豹三密烧刀市怒霜轮树欲静而风不止蹋翅檀注他乡遇故知听觉屠刲纬星详思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