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蹈藉的意思、蹈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蹈藉的解释

[tread;stamp] 践踏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详细解释

见“ 蹈籍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蹈藉(dǎo j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意象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残酷地踩踏、践踏,尤指大规模、暴虐的蹂躏行为,常用来描绘战争、灾难或暴力造成的惨烈景象。

详细释义与解析

  1. 基础释义:

    • 践踏;蹂躏。指用脚凶狠地踩踏,引申为无情地摧残、破坏。其意象强调行为的残酷性、破坏性和规模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2. 字源与构成:

    • 蹈:本义为踩、踏,引申为遵循、实行。此处取其本义“踩踏”。
    • 藉:本义指铺垫用的草席,引申为践踏、凌辱(如“狼藉”)。在“蹈藉”中,“藉”取其“践踏、凌辱”之意。
    • 两字组合,“蹈藉”强化了践踏行为的力度和造成的混乱、破坏状态,常带有暴力、无情、遍地狼藉的意味。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汉字源流精解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典型用法与语境:

    • 主要用于描述战争、屠杀、灾难或大规模暴力事件中,人员或事物被无情踩踏、摧残的场景。
    • 常与表示悲惨结果的词语连用,如“死者”、“肝脑”、“流血”等,渲染场面的残酷和恐怖。
    • 具有强烈的书面语色彩和文学性,多见于史书、古典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语境(如历史叙述、文学描写)中仍具表现力。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4. 经典例证(增强权威性):

    • 史书例证:

      “蹈藉奔逃,死者万数。”(《后汉书·班固传》)

      此句描绘战争惨状,士兵被践踏奔逃,死亡无数。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文学例证:

      “肝脑涂地,白骨蹈藉。”(形容战乱后的惨烈景象)

      此例(虽为组合句,但意象典型)突出“蹈藉”与“涂地”并用,强化遍地狼藉、惨不忍睹的画面感。

      来源:此类意象常见于古代战争题材诗文,如杜甫《兵车行》等虽未直接用此词,但描绘了类似场景。

蹈藉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情感色彩的书面语动词,专指残酷无情的大规模践踏和蹂躏行为,尤其用于战争、灾难等造成惨重伤亡和破坏的语境。其核心在于强调践踏行为的暴力性、破坏性以及造成的混乱狼藉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蹈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以下为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意为践踏、踩踏,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在混乱中被踩踏的情景。例如《资治通鉴》中“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即形容士兵被战马践踏陷入泥沼的惨状。

  2. 注音与写法
    拼音为dǎo jí,部分文献中亦写作“蹈籍”,属于异形词。

  3. 出处与扩展

    • 主要见于史书及古典文学作品,如《赤壁之战》《后汉书》等,既指物理层面的踩踏(如战场混乱),也可引申为欺凌、凌辱的抽象含义。
    • 例如《后汉书》记载“蛮夷猾夏……蹈籍官人”,此处“蹈籍”带有侵犯、欺压之意。
  4. 近义词
    践踏、蹂躏、踩踏。

该词核心含义为“践踏”,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含引申义。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

别人正在浏览...

安邦治国鳌柱百家百务具举表证偪剥车器传疏出土大辟点点搐搐帝庭洞见肺腑督府繁朵烦匮诽讟飞忙废民伏兵高层建筑櫜弓卧鼓国府痼瘵寒风子奬券皎洁勦灭焦元记存骥伏盐车禁花暌淹老濞满口胡柴没交涉蒙胧末工牧子批砉导窾辟回破涕成笑钱串亲理齐世旗营溽热山岬哨哨手高双套飞车説内随处索虏头甲外号湾环霞城陷马坑萧墙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