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莽 所建仓名。《汉书·王莽传上》:“是岁, 莽 奏起明堂、辟雍、灵臺,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晋书·食货志》:“ 永平 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於城东,粟斛直钱二十。”参见“ 常平仓 ”。
常满仓是古代中国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立的国家粮仓制度,其核心含义是通过粮食储备实现“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以稳定民生。以下是具体解析:
字义构成
合指持续保持充盈的官仓,区别于临时性仓储(如义仓)。
功能定位
常满仓是平准法在粮食领域的实践,通过官府在丰年收购余粮(籴)、灾年低价售粮(粜),抑制市场粮价波动,保障百姓基本生存需求(《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
起源与发展
常满仓雏形见于战国李悝“平籴法”,汉代正式制度化。汉武帝时,桑弘羊推行“均输平准”,其中即包含常满仓模式(《盐铁论·力耕》)。至隋唐演变为“常平仓”,成为历代核心仓储制度(《隋书·食货志》)。
运作机制
儒家仁政的体现
常满仓被视为“藏富于民”的治国策略,契合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的治理思想,彰显政府赈灾恤民的职责(《孟子·梁惠王上》)。
经济调控的早期实践
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供需的模式,是中国古代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探索,影响后世漕运、盐铁专营等制度(《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1024页“常满仓”词条。
桓宽《盐铁论·力耕》(中华书局点校本),载桑弘羊“均输之蓄,仓廪之积”政策论述。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三章“汉代平准均输制度”。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研究可延伸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盐铁论》原文,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相关论文。)
“常满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粮仓名称,主要与王莽政权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常满仓是王莽建立的国家粮仓,主要用于粮食储备与市场调控。其名称寓意“仓廪常满”,体现对粮食充足、物价稳定的追求。
历史背景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在推行新政期间(约公元1世纪初),大规模兴建公共设施,包括明堂、辟雍、灵台等,同时设立常满仓作为配套经济措施。《晋书·食货志》提到永平五年(公元62年)重建常满仓,并在城东设立粟市,粮价稳定在“粟斛直钱二十”。
与常平仓的区别 常满仓与汉代“常平仓”功能相似,但属于不同时期的制度。常平仓源于汉宣帝时期,通过丰年收粮、灾年放粮平抑粮价;而常满仓是王莽新政的产物,更强调国家直接控制粮食流通。
现代语境注意 需注意与金融术语“满仓”(指投资者将全部资金投入证券)区分,二者虽词形相近,但属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上信息综合了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如需查看原始文献可参考《汉书》《晋书》相关章节。
爱女安定包乘制茶具持敬从堂谠直电甲点射铞子杜口裹足遁佚翻招纷梗凤凰窗膹郁佛桌儿公良咕量滚雷汉统寒藻皓洁贺印钱红衰翠减红粟缓急画沙印泥汇族豁出积安近晚军约考第来暮麪包凝雨气岸潜邸前孃迁移切激清炖青铺器尚声学霜猋綀衣塑性太乙舟天瓢万形伟秀文杰五痔遐冲相辅而行缃奁相杂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