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路;同行止。 晋 潘岳 《哀永逝文》:“昔同涂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
(2).同归,归宿相同。《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天地无心,万物同涂。” 李善 注:“无心谓无心爱育万物,即不仁也;同涂,谓皆为芻狗也。”
“同涂”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与字义两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涂”在《汉语大词典》中本义指“道路”,后引申为“途径、方法”。“同”表“共同、一致”,因此“同涂”可理解为“共同的道路或方向”,常用于比喻人生目标、事业追求的一致性。例如古籍中“志同涂合”即强调志向与路径的统一性。
二、字源考证
据《汉字源流精解》,“涂”通“途”,二字在《说文解字》中互为异体,均从“辵”部,表明与行走、路径相关。清代段玉裁注:“涂,道也,今字作途。”由此可证“同涂”与“同途”存在历史通用关系。
三、现代使用建议
当代语言规范以“同途”为推荐词形,如“殊途同归”等固定短语。若需使用“同涂”,建议注明其通假属性,避免语义混淆。该词多出现于文学创作或历史文献研究中,日常语境慎用。
“同涂”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同路;同行止
指共同行走或行动方向一致,强调物理路径的共享。例如晋代潘岳《哀永逝文》中“昔同涂兮今异世”,即用此意。
同归;归宿相同
比喻最终目标或结局一致,常用于抽象层面的归宿或命运。如《文选·刘琨<答卢谌>诗》中“天地无心,万物同涂”,李善注解释为万物最终皆为“刍狗”(草扎之物),体现自然规律的统一性。
词源与演变
该词由“同”(相同)和“涂”(涂抹、路径)构成,早期多用于描述同行或同归的具象场景,后逐渐引申至哲学层面,表达万物本质趋同的抽象概念。
古籍用例
部分资料(如)将“同涂”解释为“关系密切、难以分辨”的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为现代误读或小众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建议参考古籍原文(如《文选》《哀永逝文》)或权威词典(如)以获取更准确释义。
仓狱长叹慈颜打花脸达郁抵塞度虑轭缚阿弥巴二哲二尊愕窒夫娘格诗孤行己见鬼蝶过冬作物毂骑黄枝回纹诗魂惊魄落腱弓渐进减师半德戒牒急难峻介铠装跨街楼枯木再生昆弥雷达兵耒子良吏联合会流水板龙山落帽风贸籴媒妁瞙瞠赔贴披心诮石取美三心两意色类上清沈诗任笔实科施施霜毫水婔熟岁醰醰天线团小组驮背微捕卧位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