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郁的意思、达郁的详细解释
达郁的解释
谓排除滞塞而使通达。
词语分解
- 达的解释 达 (達) á 通:四通八达。达德(通行天下的美德)。达人。达士(达人)。 通晓:洞达。练达。 遍,全面: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不计个人的得失)。 到:到达。抵达。通宵达旦。 实现:目的已达。
- 郁的解释 郁 (①②鬱) ù 树木丛生:郁葱(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郁闭。 忧愁,愁闷:郁闷。郁悒(苦闷)。郁愤。郁怒。郁积。郁结。郁忧。抑郁。 有文彩:郁郁(a.文彩显著;b.香气浓厚;c.草木茂密;
专业解析
"达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源自古代文献,其含义可从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字义解析
- 达(達):本义为畅通、到达,引申为疏通、表达、显达、通晓等义。
- 郁(鬱):本义指草木茂盛积聚,引申为忧愁、愤懑、阻滞不通、文采美盛等义。
- 合义:"达郁"的核心含义即疏通郁结、消除阻滞。侧重于使积聚不通的事物(尤指人的情绪、社会矛盾或自然之气)变得通畅、舒畅或显扬。
二、典籍释义与用例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先秦典籍《国语》:
- 《国语·周语上》:"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虽然原文未直接出现“达郁”二字,但其中“宣之使言”、“决之使导”的核心思想,正是后世概括“达郁**”概念的经典依据。它强调统治者应广开言路,让民众宣泄心声(即“达郁”),如同治水需疏导而非堵塞,否则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周厉王被流放即是例证)。
- 引申义:由此,“达郁”常被后世用来指代:
- 疏导民情:开言路,通下情,使民怨得以宣泄,社会矛盾得以缓和。
- 调畅情志:在中医或养生语境中,指疏通人体内郁结的气血或情志,使之舒畅,保持身心健康。
- 显扬美善:有时也指使内在的美好品德或文采得以彰显(此义较少用)。
三、现代理解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达郁”是一个非常用词,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哲学或中医的学术语境中,用以指代上述“疏通郁结”的核心概念。日常口语和现代书面语中极少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 《国语》:作为记载西周至春秋时期史实的重要典籍,其《周语上》篇是“达郁”思想最根本的来源和依据 。
- 《汉语大词典》:大型权威汉语工具书,对“达郁”一词有收录和释义,会引用《国语》等古籍作为书证 。
- 古代注疏与评论:如三国吴韦昭的《国语解》、清代学者的相关论述等,对“达郁”思想有进一步阐释 。
网络扩展解释
“达郁”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一、作为动词短语(古文常见)
-
基本含义
指排除滞塞或阻碍,使事物恢复通畅状态()。例如《吕氏春秋》中“达郁”用于描述疏通堵塞的河道,或比喻解决思想、政治上的阻滞。
-
构词解析
- 达:本义为道路畅通,引申为“达成、通晓”;
- 郁:原指草木茂盛,后衍生出“积聚、阻滞”之意()。
-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物理疏通(如水利工程)或抽象概念(如思想豁达、政令通畅)的语境()。
二、作为成语(现代较少见)
-
引申含义
形容言辞激烈、气势磅礴,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其文达郁,如江河奔涌。”
-
权威性说明
该释义仅见于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但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中未收录,可能属于区域性或新近扩展的释义()。
综合建议
如需引用该词,建议优先采用“排除滞塞使通达”的本义(参考搜狗百科等高权威来源),而将“言辞激烈”作为语境引申义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艾萧本位主义巉巉常事侈说抽抽趔趔错绝丹草吊拷绷扒狄鞮读破飞景吠尧附列伏彦耕鉏广寒宫横箫尽释前嫌沮湿口疢蒯屦狼兵蓝桥理本蠡勺懋迹没咒念蒙谷蒙蒙松松礞石目眩神夺衲师内童弄椀偏乡僻壤聘贡潜德隐行秋熟戚裔三学善没潲水设放神祠奢纵史不絶书石渠阁双鱼水泼不进私侍燧石通牵土黄翫兵万毫齐力为比文象小团龙燮和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