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回纹诗的意思、回纹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回纹诗的解释

见“ 迴文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回纹诗,又称回文诗、回环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体裁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文字的排列组合具有循环往复的特性,能够从不同方向(如顺读、倒读、斜读、环读等)进行解读,且均能构成语义通顺、符合格律的诗句或篇章。这种结构上的巧妙设计,使得全诗的文字序列如同织锦中的回形纹饰(一种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寓意绵延不断),故得名“回纹诗”。其创作难度极高,充分体现了汉字的表意特性与汉语语法的灵活性。

核心特征与释义:

  1. 循环往复,顺逆皆通: 这是回纹诗最根本的特点。一首标准的回纹诗,不仅可以从头到尾顺读成文,还可以从尾字开始逐字倒读,依然能形成一首完整且押韵的诗。更复杂的形式还包括从诗中任意字起读、按特定路径(如环形、矩形)阅读等,都能产生不同的诗篇。
  2. 文字如织,结构精巧: 回纹诗的创作如同精密编织。诗人需精心挑选字词,安排语序,使得同一组文字在正序、逆序或其他排列下,都能形成合乎语法、表达不同或相关意境的诗句。这要求诗人对字义、音韵、语法有极深的驾驭能力。
  3. 图案隐喻: “回纹”之名直接来源于其结构与“回形纹”(亦称云雷纹)图案的相似性。回形纹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织物、建筑上常见的几何纹饰,线条回旋盘绕,连绵不绝,象征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回纹诗的文字排列正体现了这种循环往复、首尾相接的图案美感与哲学意蕴。

历史渊源与代表: 回纹诗的出现与成熟与汉语的特性密不可分。其雏形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到:“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 虽“道原”所指尚有争议,但可见当时已有回文创作。公认的回纹诗成熟并达到高峰是在晋代,才女苏蕙(字若兰)因思念丈夫窦滔,织锦为《璇玑图》诗,堪称回纹诗的巅峰之作。该图由841字织入八寸见方的锦缎,纵横反复皆成章句,据说可解读出数千首诗。后世如苏轼的《题金山寺》回文诗(顺读为江天破晓之景,倒读为月夜泛舟之景)亦被奉为经典。

回纹诗是一种利用汉字单音节、表意性以及汉语语法相对灵活的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文字排列顺序,实现顺读、倒读乃至多向阅读皆能成文成意的特殊诗歌体裁。其名称“回纹”形象地比喻了诗歌文字如传统回形纹饰般循环往复、绵延不绝的结构特征和艺术美感,是中国古代文人智慧与语言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对“回文诗”、“回环诗”词条的定义及历史溯源。
  2. 《文心雕龙·明诗》(刘勰) - 提及回文诗的早期记载。
  3. 《璇玑图》研究文献(涉及苏蕙及回文诗研究的相关学术著作与论文) - 代表作品分析。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 - 收录《题金山寺》等回文诗作实例。
  5. 《中国文体学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 对回文诗作为特殊诗歌体裁的界定与特征描述。

网络扩展解释

回纹诗,又称“回文诗”“回环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通过词序的巧妙排列,实现正读、倒读皆可成章句的修辞效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别名

回纹诗属于“回文体”,利用汉字单音节、语序灵活的特点,形成循环往复的句式结构。其别名包括“回环诗”“回文诗”等,不同名称侧重不同表现形式,但核心均为语言的回环美。

2.历史典故

最早的著名回纹诗与十六国时期窦滔妻苏蕙相关。据《晋书》记载,苏蕙因思念被流放的丈夫,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全诗840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情感哀婉动人。这一典故成为回纹诗的代表性起源。

3.艺术特点

4.经典示例

宋代秦观、苏轼等均创作过回纹诗。例如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菩萨蛮》四首,以“闺怨”为主题,通过回文形式表达复杂情感,如“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一句,倒读亦成画面。

回纹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虽非主流,却展现了汉字音形义的独特魅力。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作,可参考权威文献如《晋书》或苏轼词集。

别人正在浏览...

北齐壁门博客不浸润羼补趁坊迟迟东牀娇客东陆放量冯循風偃凤辕凤藻告白鼓人海蚀后机画眉京兆晖光秽貊胡椒眼监故皛溔接嘴积小忌斋决灭决臆举世混浊开营口诵心惟旷竭两梁冠梁子浏莅罗诃噜囌緑车莽鲁麋质木梃捏事排挤被发左袵切磋琢磨攘灾染铺日元入奸食柏史才书报费台安听然外成猥籍象意现量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