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仪的意思、铜仪的详细解释
铜仪的解释
指铜制的候风地动仪。《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 元年﹞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 李贤 注:“时 张衡 为太史令,作之。”《后汉书·天文志上》“以显天戒” 刘昭 注引 汉 蔡邕 《表志》:“言天体者有三家……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黄道,以察发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
词语分解
- 铜的解释 铜 (銅) ó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
- 仪的解释 仪 (儀) í 人的外表或举动: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礼物:贺仪。谢仪。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
专业解析
铜仪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核心含义,均指向以铜为材质制作的精密器具,具体释义及权威出处如下:
一、天文测量仪器
指古代以青铜铸造的天文观测或计时仪器,尤指浑天仪。此类仪器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领域的卓越成就。
- 浑天仪(浑仪):东汉张衡创制的铜制天体运行演示仪,由多层同心圆环构成,用于观测星体坐标。《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版)明确记载:“铜仪,古代天文仪器,如浑天仪。”
- 天体测量工具:唐宋时期改进的铜浑仪,结合赤道坐标系统,提高观测精度。《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科学出版社)指出唐代李淳风制浑仪“以铜为之,具三重环规”。
二、标准计量器具
指作为度量衡标准的铜制基准器,具有法定权威性。
- 度量衡原器:古代官府铸造的铜质标准尺、斗、秤砣等,用于统一计量单位。如商鞅方升(战国铜量器)是容积标准代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铜仪,铜制的测候或度量仪器。”
- 现代计量标准:部分精密工业测量仪器(如铜电阻温度计)因其材料稳定性被用作校准基准。《计量学基础》(中国质检出版社)提及“高纯铜材制作的仪器在热电校准中具可靠性”。
应用场景延伸
- 文化象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铜镀金浑天仪(清宫造办处制),体现礼制与科技融合。
- 考古实证:河南登封观星台出土元代铜制天文部件,佐证《元史·天文志》相关记载。
权威参考文献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科学出版社
- 《计量学基础》,中国质检出版社
- 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可检索“铜镀金天体仪”)
- 登封观星台遗址考古报告,《考古学报》期刊
网络扩展解释
“铜仪”是古代中国用于天文观测或地震监测的铜制仪器,其核心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指向一致。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铜仪指铜制的候风地动仪,由东汉科学家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主要用于监测地震方位。该仪器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之一。
-
历史背景与功能
- 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史官于阳嘉元年秋七月首次制作“候风地动铜仪”,张衡时任太史令并主持研发。
- 其设计结合了浑天说理论,通过铜制结构“立八尺圆体之度”模拟天体运行,兼具观测天文和地震的双重功能。
-
文献记载与意义
- 李贤注《后汉书》及蔡邕《表志》均提到铜仪的构造原理,强调其通过机械装置“察发敛”(探测地震波动)的科学性。
- 该仪器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监测工具,也体现了汉代天文、冶金与机械技术的融合。
“铜仪”特指张衡发明的铜质地动仪,是古代科技史的标志性成果,相关记载集中于《后汉书》等权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鞭春不列颠百科全书成狱敕号充历淳默刺舌从不待业帝王州匪止风缆隔勒跪香闺英闱秀行政行为厚貌深辞画坛忽忽不乐假宠骄浮角艺家庭教师诫勖急进金畜九婴酒皶鼻记要据争科斧恋主緑熊席緑玉枝蒙混过关蒙直明处明昭昏蒙目笑囊箧派性鬅松平看帲幪俏皮轻怠情管闪揄麝沉世祸失载瞬息之间炭篓子讨閲铜瓜违谬緼袍香酥獮猴舞谐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