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囊笥。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故亦借指书籍。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篋,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 宋 苏轼 《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书一绝句因和其韵作两首送之且归其书唐氏》之一:“清诗不敢私囊篋,人道黄门有父风。”
(2).袋子与箱子。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媳妇,你衣衫尽解典,囊篋已罄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官检所遗囊篋,得松脂戏衣之类。”
"囊箧"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式名词,由"囊"和"箧"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特指古代装纳物品的容器组合。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囊"为皮质或布质的软袋,多用于随身携带细软;"箧"则是竹木制成的方形箱盒,常用于存放文书典籍。二字连用泛指储藏财物的容器,后引申为个人财产的总称。
从构词法分析,"囊箧"属于并列式合成词,《说文解字注》记载这种构词方式在先秦文献中已见雏形。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该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汉语中,"囊箧"主要保留在成语"倾囊倒箧"中,形容竭尽所有。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属于丙级词汇,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唐代以前文献中"囊"多指钱袋,"箧"侧重书籍收纳,二者组合后的词义泛化始于宋代市民经济发展时期。
“囊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书籍或装书籍的容器,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面义
“囊”指袋子,“箧”指小箱子,合起来泛指古代读书人存放书籍、文稿的容器。例如《新唐书》提到“书成不可露齎,必贮以囊笥”(此处“囊笥”与“囊箧”同义)。
借代义
因古代书籍常存放于囊箧中,故也借指书籍或文献。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中“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即指通过阅读典籍与古人精神交流。
古籍用例
结构特点
作为并列式复合词,“囊”与“箧”均属容器类,组合后强化了“收纳”功能,多用于文雅语境,常见于史书、文论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史通》《新唐书》等文献。
拔干颁秩遍历憋劣伯校残茶剩饭尘情创改村郎大本头大势隄繇鄂被藩部烦痾废负弗堪高橇绠縻贵途鯸鲐江山如故剪修间奏旌甄禁昏家迥邃汲冢书决一雌雄窟儡子令善令行禁止李绅流棍慢张髦彦没见食面名正理顺佩璲强弱气局亲将侵早琼罂铨格曲鳝日锻月炼儒肆三世佛身文石家庄素花统类投藉佤族餧养文曲笑面夜叉消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