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依本音读叫“如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周南关雎》:“好, 毛 如字, 郑 呼报反。”按,“好”有上、去二音, 毛亨 传读上声,为字之本音,故称如字。 郑玄 读去声。
"如"是汉语常用字,其内涵丰富且演变脉络清晰。根据《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该字主要有以下义项:
一、动词用法
依照、遵从。《说文解字》释为"从随也",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宋人请猛获于卫,卫人欲勿与。石祁子曰:'不可。天下之恶一也,恶于宋而保于我,保之何补?得一夫而失一国,与恶而弃好,非谋也。'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宋人皆醢之。"(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如同、相似。如《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商务印书馆《四书章句集注》)。
二、介词用法 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于"。如《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集成》本)。
三、连词用法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华书局点校本)
表转折,相当于"而"。如《盐铁论·世务》:"今匈奴……见利如前,乘便而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盐铁论校注》)。
四、后缀用法 构成形容词或副词,表状态。如"突如其来"出自《周易·离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译注》)。
该字演变可追溯至甲骨文,从女从口会意,本义为"从随",金文形体延续甲骨文结构,小篆线条化后楷书定型为"如"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确认为规范汉字(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手册》)。
“如字”是汉语传统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用于描述多音字的处理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如字”指当一个汉字因意义不同而有多个读音时,依照其最常用的本音来读,并采用最常规的释义。例如“好”字在《诗经》中,毛亨注音读本音hǎo(上声),而郑玄注音则读hào(去声),前者即属于“如字”。
二、历史来源与应用 该概念最早见于《经典释文》,如唐代陆德明注释《毛诗音义》时提到:“好,毛如字,郑呼报反”。这里的“如字”指按字的本音理解,区别于破读(变调或变音)。古代文献注疏中常以此方式标注多音字的标准读法。
三、与“破读”的对比 当某字存在常用读音与特殊读音时:
四、现代应用与扩展 现代汉语中,“如字”概念延伸至多音字的标准化处理,例如“说”字在“说话”中读shuō(如字),在“说服”中旧读shuì(破读,现统读shuō)。此外,计算机编码领域也借用该词描述字符的标准处理方式。
阿罔拜相巴拿马运河残民害理侧笔拆帐鬯然川陆垂暮春醁出山泉水词宗大难单帮道行傎乱贰端放飞反户傅说霖黼帐高速铁路工业气压寡为过访聒厅合击圈和驯狢子见亲荐主交唱汲古进可替否吉凶祸福狂侠苦干窥玩老帐烈武论辟漫漫迷断目论年弟芹宫青竹飙遒铎日朘月减溶溶曳曳肉薄骨并乳峰私诃国隧道门望夷文本蚊市涎脸消烁下气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