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河图。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四渎》:“ 河 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卦起龙图,文因鸟迹。” 唐 张九龄 《龙池圣德颂》:“浩浩洪水,包山襄陵, 舜 亦命 禹 , 夏氏 以兴,龙图龟书,二王是膺。”
(2).借指神授的君权。 南朝 梁 江淹 《为建平王庆明帝疾和表》:“故 丹陵 之君,款金泥而谢贤; 嬀墟 之后,眷龙图而惭德。” 唐 张说 《大和舞》诗:“龙图友及,骏命恭膺。”参见“ 河图 ”。
(3).天子的雄图。 唐 薛克构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龙图冠胥陆,凤驾指云亭。”
(4).指皇帝的玺印。 唐太宗 《帝京篇》之二:“玉匣啟龙图,金绳披凤篆。”
(5).借指君权。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皇帝御极,十有七载,凝龙图於黼座,握凤管於璇宫。”参阅《旧唐书·礼仪志三》。
(6).画的龙。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觅缘》:“怎奈 叶公 有龙图之好,涓人无骏骨之求。”
(7). 宋 代 龙图阁 学士的省称。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吕 出殿门,深疑之,整巾拂面,索镜自照,问 周 曰:‘足下果见 溱 如何?’ 周 曰:‘ 龙图 无自疑,容彩安静。’”
(8).特指 宋 包拯 。因曾为 龙图阁 直学士,故名。 清 袁枚 《新齐谐·冤鬼戏台告状》:“ 乾隆 年间, 广东 三水县 前,搭臺演戱。一日,演 包孝肃 断乌盆,浄方扮 孝肃 上臺坐,见有披髮带伤人跪臺间作申寃状……浄云:‘我係伪作 龙图 ,不若我带汝赴县堂求官申寃。’”
“龙图”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主要分为传统释义和网络流行文化两类:
河图象征
指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马背负的“河图”,象征天命与祥瑞。如《宋书》记载“龙图出河,龟书作洛”,被视为神授君权的标志。
皇权相关
人物特指
宋代包拯因曾任“龙图阁直学士”,被尊称为“包龙图”。
源于coser龙玉涛(昵称“龙女士”)事件:
注意:网络用法多含冒犯性,需谨慎使用;传统释义多用于文史领域。若需深入某类解释,可说明具体场景。
龙图(lóng tú)是一个中文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龙”和“图”。
龙(lóng)是一个意味着祥瑞和力量的神兽,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龙被描述为一种蛟龙形状的神奇动物,有鳞甲和蜿蜒的身体。
图(tú)意为绘画或图片。该字是一个会意字,由“土”和“口”两个部首组成,表示将场景或事物绘制成图形。
《龙图》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可能最早见于古籍中。它常用来形容描绘关于龙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或雕刻。
在繁体字中,龙图可以写作「龍圖」。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对于《龙图》这词,其基本形状与现代字形相似。
以下是一个关于《龙图》的例句:
他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图》,展现了龙的力量和美丽。
一些与《龙图》相关的组词包括: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
与《龙图》相近义的词汇包括:龙画、龙纹、龙凤呈祥。
《龙图》的反义词可能是没有描绘龙的艺术作品或图像。
榜舫薄气被丽悲咤笔生花不耐烦才望察验察知冲人筹筴淳固词説吊桶豆萁燃豆读衆鹅群帖芳信封熂砆石高爵重禄诟耻孤山黑店鸿生驩动黄污浇季金波玉液拘栏踞峙冷杯良选恋三宿凌折六十四卦砻砥轮路民间文学墓堂娘子关培育钱痴樵歌期货市场青枫穷竭雀头履区野柔煦三襕贴里时田授业逃溃特任同律同心一德外头谐戏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