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鐎的意思、铜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鐎的解释

亦作“ 铜焦 ”。铜制的盆形炊器,下有三足,附长柄,多用于温羹。或说即刁斗。古代军中用以炊饭、巡更。盛行于 汉 晋 。 唐 骆宾王 《荡子从军赋》:“铁骑朝常警,铜焦夜不鸣。” 陈熙晋 注引 孟康 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 明 冯时可 《月赋》:“秋入铜鐎,寒侵犀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鐎是古代中国一种青铜铸造的温酒器具,其名称由材质“铜”与器型“鐎”组合而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鐎”字本义指三足温器,其字形结构由“金”旁与“焦”声符组成,体现与金属器皿的关联性。

从器物功能分析,铜鐎最早见于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形制特征为圆腹、长柄、三足,器身常饰弦纹或兽面纹。这类器具在《说文解字注》中被归类为“炊器”,主要用于温酒或煎药,其设计符合古代温酒器“斗状深腹”的形制规范。考古发现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铜鐎实物,印证了《西京杂记》中“鐎斗温羹”的文献记载,器底烟炱痕迹证实其实际使用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铜鐎在历代文献中多与鐎斗、刁斗等器物存在名称混用现象。根据《中国青铜器综论》考订,严格意义上的鐎应指代带流温酒器,而三足无流者当称鐎斗,二者在考古类型学上属于不同亚类。现存典型器如故宫博物院藏汉代铜鐎,通高18.7厘米,口径13.2厘米,完整展现了汉代青铜铸造的失蜡法工艺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铜鐎”可能存在混淆或笔误。根据历史资料,更常见的相关词汇是“铜匦”(音guǐ),这是武则天时期设立的一种特殊装置。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铜匦的含义与作用

  1. 基本定义
    铜匦是武则天于垂拱二年(686年)命人铸造的铜制匣子,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检举箱”。其目的是让臣民直接向朝廷进言献策或举报违法行为,以加强中央集权。

  2. 结构与设计
    铜匦内部被分为四格,每格对应不同类别的文书(如建言、告密等),投入后“可入不可出”,确保内容保密且无法被篡改。

  3. 历史意义
    这一制度强化了武则天对官员的监督,但也因鼓励告密引发争议,成为其统治手段的象征之一。


二、关于“铜鐎”的补充说明

“鐎”(音jiāo)在古代指一种三足有柄的炊具,用于温酒或煮食,与“匦”字形相近但含义不同。若您实际想查询的是“铜鐎”,它属于古代青铜器类别,多见于汉代墓葬出土文物。


建议确认是否需查询“铜匦”的详细内容,或进一步探讨古代器物分类。

别人正在浏览...

半白表演赛不好活残夷谗訾碜可可瘳损寸禄大问电线杆彫丽端妙防顾非分封鹅歌谣功耗公约数归畆还令鹤瘗合韵黄贼化生金盆画杖竞渡几头卷荷句绝谅直临明龙擡头垄田轮相螺丝刀明细账牡蒙品蓝谱系强伯衢陌人籁冗赘圣顔摄统是件眡事使相书刀酸馅泰阿泰远天命攸归填淤调摄腿腕五难橡皮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