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药紫参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紫参》:“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
(2).中药王孙的别名。一名黄昏。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小学》:“《急就篇》:‘牡蒙,一名黄昏。’ 后山 诗‘黄昏汤’疑即此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王孙》﹝集解﹞:“ 陶弘景 曰:‘今方家皆呼为黄昏,云牡蒙,市人少识者。’ 苏恭 曰:‘按 陈延之 《小品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 徐之才 《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不可不辨。”
“牡蒙”是中药领域的古称,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及药物别名来解析:
一、核心释义
紫参的别名
牡蒙最早指紫参(学名:Salvia chinensis),属唇形科植物。其药用记载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具有活血、止血等功效,主治血瘀、出血类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到:“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
王孙的别名
另一指王孙(学名:Paris polyphylla),又称“黄昏”,属百合科植物。宋代《困学纪闻》记载其别名关联,如诗句“黄昏汤”可能与此相关。
二、药用与演变
三、文献辨析
需注意古方中“牡蒙”多指紫参,而王孙因形态差异,别名使用较少,易造成混淆。
参考资料:可通过汉典、《本草纲目》等权威文献进一步查证。
牡蒙(mǔ méng)是一个表示“公牛犊”的词语,也可以指幼年的公牛。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牜”是牛的部首,而“蒙”则是由“艹”和“冡”组成。它的总体结构组成如下:
“牜”(6画)+ “艹”(3画)+ “冡”(6画)= “牡蒙”(15画)
《牡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在古时候,牡蒙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即“牳蒙”。牳是指成年的公牛,和现代的牡蒙相近,而蒙则表示幼年的牛。在繁体字中,“牡蒙”仍然保持原来的形态。
在古时候,牡蒙这个词的写法是“牳蒙”,其中“牳”和“蒙”的结构与现代的略有不同。牳由“牛”和“且”两个部分组成,表示成年的公牛;而蒙的结构为“艹”和“冡”两个部分,用来表示幼年的牛。
1. 那头牡蒙长得很壮实,看起来非常威武。
2. 农场主正在照顾一群牡蒙,准备将它们培养成优秀的种牛。
1. 牡蒙坡(mǔ méng pō):指坡地上饲养的幼年公牛。
2. 牡蒙奶(mǔ méng nǎi):指从母牛身上分离出来的牛奶。
近义词:小公牛、公牛犊、幼牛。
反义词:成年公牛、母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