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 汉 人称书刀。《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后 绍 遣使诣 邈 ,有所计议,与 邈 耳语; 馥 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6*杀。” 胡三省 注:“时虽已有纸,犹多用刀笔书,故有书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书刀汉语 快速查询。
"书刀"是中国古代文房用具中的重要器物,其核心功能为删改简牍文字。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书刀指"用以修改简牍的刮削工具",其形制多为青铜或铁制,刃部扁薄便于握持操作。在汉代行政体系中,书刀属于官府文书必备工具,《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官吏"各置书刀笔",印证了其在简牍时代的核心地位。
考古发现显示,书刀常与砚台、毛笔组成墓葬陪葬品组合,例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青铜书刀,刃长12.3厘米,刀背铸有云雷纹饰,这种形制既符合实用需求又兼具审美价值。《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指出,书刀在竹简书写过程中承担着"文字校对器"的功能,用刃部刮削竹简表层墨迹后,可重新书写修改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书刀在东汉时期逐渐演变为身份象征,《西京杂记》记载皇室曾赐金错书刀予重臣,刀身镶嵌金银纹饰,这类精品现存于国家博物馆汉代文物展厅。从文字学角度考察,"删"字从刀从册的构形,正是书刀功能的象形化表达,印证了该工具在汉字发展史中的特殊意义。
“书刀”是古代用于竹木简刻写或修改的专用工具,其含义和用途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定义
书刀是古代在竹木简上刻字、削改文字的工具。先秦时期称为“削”,汉代开始普遍称“书刀”。其功能类似现代修正工具,用于刮除简牍上的错误文字以便重新书写。
历史演变与文献记载
形制与材质
书刀多为青铜或铁制,形制短小锋利,便于携带和精细操作。汉代常将其与玉具剑、印衣等并列为赏赐物品(如《汉国三老袁良碑》记载)。
文化意义
作为简牍时代的重要工具,书刀见证了古代文字载体的演变,其功能逐渐被纸张普及后的笔墨替代。
书刀是简牍书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修正工具,兼具实用性与历史研究价值。若需进一步了解其考古实物或具体形制,可查阅汉代出土文物资料。
杯葛秕秽冰暴鼻头出火差驰长人乘化晨气喘喝刺舩蹙顄贷貣大菽丢眼隄障东京回合动能定理儿曹鹗驻方颐犯垒愤激佛法僧钩镰搆衅宏通贱污饥困井底蛙勘校克嗣良裘诳赫狼顾狐疑蜋蜩两政六虚鸾歌露次落体免患姆母盘护屏掷千秋大业翘板棋劫钦依求旦泉音诎彊省睡实沈束湍私责隋文帝外身王者香五洲四海相侔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