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銅焦 ”。銅制的盆形炊器,下有三足,附長柄,多用于溫羹。或說即刁鬥。古代軍中用以炊飯、巡更。盛行于 漢 晉 。 唐 駱賓王 《蕩子從軍賦》:“鐵騎朝常警,銅焦夜不鳴。” 陳熙晉 注引 孟康 曰:“以銅作鐎器,受一鬥,晝炊飯食,夜擊持行,名曰刁鬥。” 明 馮時可 《月賦》:“秋入銅鐎,寒侵犀劄。”
銅鐎是古代中國一種青銅鑄造的溫酒器具,其名稱由材質“銅”與器型“鐎”組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鐎”字本義指三足溫器,其字形結構由“金”旁與“焦”聲符組成,體現與金屬器皿的關聯性。
從器物功能分析,銅鐎最早見于漢代墓葬出土文物,形制特征為圓腹、長柄、三足,器身常飾弦紋或獸面紋。這類器具在《說文解字注》中被歸類為“炊器”,主要用于溫酒或煎藥,其設計符合古代溫酒器“鬥狀深腹”的形制規範。考古發現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銅鐎實物,印證了《西京雜記》中“鐎鬥溫羹”的文獻記載,器底煙炱痕迹證實其實際使用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銅鐎在曆代文獻中多與鐎鬥、刁鬥等器物存在名稱混用現象。根據《中國青銅器綜論》考訂,嚴格意義上的鐎應指代帶流溫酒器,而三足無流者當稱鐎鬥,二者在考古類型學上屬于不同亞類。現存典型器如故宮博物院藏漢代銅鐎,通高18.7厘米,口徑13.2厘米,完整展現了漢代青銅鑄造的失蠟法工藝特征。
“銅鐎”可能存在混淆或筆誤。根據曆史資料,更常見的相關詞彙是“銅匦”(音guǐ),這是武則天時期設立的一種特殊裝置。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銅匦是武則天于垂拱二年(686年)命人鑄造的銅制匣子,功能類似于現代的“檢舉箱”。其目的是讓臣民直接向朝廷進言獻策或舉報違法行為,以加強中央集權。
結構與設計
銅匦内部被分為四格,每格對應不同類别的文書(如建言、告密等),投入後“可入不可出”,确保内容保密且無法被篡改。
曆史意義
這一制度強化了武則天對官員的監督,但也因鼓勵告密引發争議,成為其統治手段的象征之一。
“鐎”(音jiāo)在古代指一種三足有柄的炊具,用于溫酒或煮食,與“匦”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銅鐎”,它屬于古代青銅器類别,多見于漢代墓葬出土文物。
建議确認是否需查詢“銅匦”的詳細内容,或進一步探讨古代器物分類。
阿門詩岸谷差操長機查驗寵愛磁瓶從頭到尾丹溜刀榼掉包蒂芥對嘴恩澤侯發洪飛碟肺火腐局告謝瞽議寒心酸鼻哈昔泥賀悅惠利箭魚叽裡呱啦僅僅錦心繡腸訣脈峻介鈞樂吭啷鵾雞雷電烈漢鳴骥鳴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内戶内衷霹拍蒲谷喬龍畫虎秦始皇如之奈何商參折便宜盛章深切着明神聳神态獸工庶男天吃星田郎苕苕外部聯繫問羊知馬仙閃下喬入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