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吹6*箫所发出的音响。籁,古代管乐器。一说即排箫。《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籟而未闻地籟,女闻地籟而未闻天籟。” 成玄英 疏:“籟,簫也,长一尺二寸,十六管,象凤翅, 舜 作也。”《庄子·齐物论》:“ 子游 曰:‘地籟则众窍是已,人籟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籟?’” 王先谦 集解:“以竹相比而吹之。” 鲁迅 《集外集·“音乐”?》:“然而皮是粗定了;不幸而‘拊不留手’的竟不是我的皮,还能听到什么 庄周 先生所指教的天籁、地籁和人籁。”
(2).泛指人发出的声音。 金 党怀英 《睡觉门外月色如昼霜风过翏然成声》诗:“始知天籟非人籟,吹万由来果不同。” 叶圣陶 《倪唤之》五:“早起劳作的人们发出种种声响,汇合成跃动的人籁。”
(3).指人力精工制作的作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无题之诗,天籟也,有题之诗,人籟也。天籟易工,人籟难工。”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人籁汉语 快速查询。
“人籁”是源自《庄子·齐物论》的哲学概念,原指人为发出的声响,与“地籁”“天籁”共同构成自然与人为的对比。具体含义如下:
本义:人吹箫的声响
源于《庄子·齐物论》:“人籁则比竹是已”(“比竹”指排箫)。庄子以“人籁”比喻人为造作的声音,如箫管演奏,需外力作用才能发声。
引申义:泛指人类活动的声音
如叶圣陶在《倪焕之》中描述“跃动的人籁”,指清晨劳作人群的声响。金代诗人党怀英也以“人籁”对比“天籁”,强调自然与人为的差异。
文化扩展:指人工创作的作品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人籁”定义为有题之诗,需精心雕琢,与浑然天成的“天籁”对应。
哲学内涵:
庄子通过“人籁”“地籁”“天籁”三层境界,表达对“自然无为”的推崇。人籁需人力干预,地籁依赖自然孔穴(如风声),而天籁则是万物自发的和谐之声,无需外因。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文学与艺术创作中对自然与人工关系的探讨。
人籁,是一个由三个字组成的词,由“人”、“米”和“籍”组成。
“人”是该词的第一个部首,代表人类;“米”是第二个部首,代表粮食;“籍”是第三个部首,代表籍贯。
总体而言,这个词的笔画数为10画。
《人籁》一词来源于《诗经·秦风·无衣》,原意指的是人声或者人类的歌唱声音,用以形容音乐的美好和动听。
在繁体字中,《人籁》的写法一般为「人籟」或「人塞」。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人籁》可以写作「人難」、「人羑」、「人羇」或者「人羋」。
1. 清晨,大地沐浴着太阳的暖光,到处都是鸟鸣、虫吟和人籁。
2. 演唱家用他的悠扬人籁感动了千万观众。
3. 音乐会上,钢琴的人籁与小提琴的天籁相互交织,营造出一幅美妙的音乐画卷。
悠扬、感动、观众、音乐会
天籁、美妙、动听、和谐
嘈杂、刺耳、拙劣、不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