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itary uniform] 军服、战衣
(1).军服,战衣。《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孔 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 紂 。”一说谓用兵伐 殷 。《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 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 人言殷声如衣……壹戎 殷 者,壹用兵伐 殷 也。”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边声乱羌笛,朔风捲戎衣。”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一:“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慎其小时则军出万全,俟其大时则一戎衣而成帝业。”
(2).指军旅之事;兵事。 唐 李涉 《送孙尧夫赴举》诗:“自説 轩皇 息战威,万方无復事戎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戌广州新军举义记·黄士龙之调处与旗兵之激变》:“水提督 李準 主张劝諭归营了事,倘新军不允,则惟有以戎衣相见。”
戎衣是汉语中表示“军装”或“战服”的正式名词,其释义与文化内涵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指军人作战或执勤时穿着的制式服装。
例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军装;战士穿的衣服。”
《汉语大词典》释为:“军服;战衣。”
语源:
“戎”本义为兵器(《说文解字》:“戎,兵也”),引申为军事;“衣”即服装,二字合称始于先秦。
典籍记载:
《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此处的“一戎衣”象征以武力统一天下。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以“袍”喻战友情谊,属戎衣范畴。
文化意象:
唐代杜甫《重题郑氏东亭》:“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以“戎衣”代指战乱平息。
戎衣被视为保家卫国的象征,如《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展现军人身份转换。
古代不同朝代戎衣形制各异(如唐代明光铠、清代甲胄),成为区分军阶与兵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戎衣”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
权威参考资料:
(注:链接均指向官方出版物或权威学术平台,内容可验证)
“戎衣”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军服、战衣
指古代士兵作战时穿的服装,如《尚书·武成》记载“一戎衣,天下大定”,孔安国注“一著戎服而灭纣”。唐代诗人李涉的《送孙尧夫赴举》中“万方无复事戎衣”也以“戎衣”代指战事。
引申为军事、战争
如《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解“戎衣”实为“戎殷”的声误,指周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
“戎衣”既指具体的军服,也象征军事行动,其内涵随历史语境变化。它在古典文献中常承载“止战定天下”的理想,如《武成》强调“一戎衣”后的大定,而文学作品中多用于烘托人物身份或时代背景。
巴巴急急半大被卷奔讣驳荦逋遁补课彩笺才巧长戟高门趁节传籍此起彼伏辞训爨鼎鼎玉地政读蜺二耀风艳佛性裹合汉宫妃寒籁画笔讲诵奸贼借牙绯经国大业凈馔鸡犬皆仙卷面巨骨举翮空语库纱亮爽篱围镂脂剪楮率贷梦回目睛内化排挡旁眺辟称破故饍御十鼠同穴手摺双绶贪慌忙天竹推功脱毛外照温丽县解小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