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vade and loot]∶侵犯掠夺
不时侵略,略为民患
(2) [aggression]∶一切对他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和对他国人民的掠夺和奴役的行动
侵略战争
(1).侵犯掠取。《后汉书·孔融传》:“初, 曹操 攻屠 鄴城 , 袁氏 妇子多见侵略,而 操 子 丕 私纳 袁熙 妻 甄氏 。”《南史·梁吴平侯景传》:“ 齐安 、 竟陵郡 接 魏 界,多盗贼, 景 移书告示, 魏 即焚坞戍保境,不復侵略。”《新唐书·岑文本传》:“ 河间王 孝恭 平 荆州 ,其下欲掠夺, 文本 説 孝恭 曰…… 孝恭 善之,遽下令止侵略。”《宋史·潘美传》:“溪峒蛮獠自 唐 以来,不时侵略,颇为民患。”
(2).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奴役别国的人民。侵略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形式是武装入侵。 毛6*泽6*东 《************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我们是不是去侵略别人呢?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那要看谁来, 日本 鬼子来,侵略我们,占领 上海 ,当然不会有好日子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侵略汉语 快速查询。
“侵略”指一个国家或群体以武力、胁迫或其他非正当手段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包括主动性和破坏性,通常表现为:
军事侵略
直接使用武装力量入侵他国领土,例如历史上的殖民战争或领土扩张行为。
经济与文化侵略
通过垄断资源、操控市场(如殖民时期的贸易不平等条约)或强加外来文化价值观削弱目标地区的自主性。
政治干涉
以颠覆政权、扶植傀儡政府等方式干预他国内政,破坏其政治独立性。
国际法界定:根据联合国《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1974年),侵略行为包括首先使用武力、占领领土、轰炸攻击等,且无论是否宣战均可能构成侵略。国际法院可对侵略行为进行审判,侵略国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示例: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均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侵略行为。当代语境中,网络攻击或信息操控若严重破坏他国稳定,也可能被视为新型侵略形式。
侵略一词常用来描述一国或一政体以武力或欺骗手段侵犯、占领他国领土或资源,迫使他国服从自己的意志。侵略行为通常会造成人民的伤害、财产的损失以及战争的爆发。
侵(辶刀):表示行动的“走”和动作的“刀”
略(田):表示对土地的“占领”
侵的笔画数为8,略的笔画数为10。
侵略一词的来源可追溯至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繁体字为「侵擾」。
在古时候,汉字侵的写法为「寸刀土口」,略的写法为「田虎木」。
1. 这个国家对邻国进行了侵略,引发了一场血腥的战争。
2. 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民族成功抵抗侵略者,捍卫了自己的疆土。
侵略者、侵略性、侵略行为、侵略战争
侵犯、侵袭、蚕食
保护、和平、友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