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国语·吴语》:“戮力同德。”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 明 宋濂 《<昭鉴录>序》:“天子则元首,诸王则手足,是谓一体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参见“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上帝至仁,视民如伤,眷求同德,俾典万邦。”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 韦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陈师道 《谢田氏》诗:“顾我何堪能至此,正缘同德又同门。”
同德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思想、信念或目标的高度统一,强调群体在精神或行动层面的一致性。以下从词典释义、典籍用例及现代语义分层解析:
字源与基础义
“同德” 即同心合意,共守道德准则,如《尚书·泰誓》载“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指周武王与贤臣信念一致。
经典文献中的哲学内涵
思想信念的统一性
指群体成员持有相同的价值观或理想,如“军民同德,共卫家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用例:
团队唯有同德,方能应对复杂挑战。
行动目标的协同性
强调实践层面的协调配合,如“上下同德者胜”(《汉语大词典》)。
用例:
企业战略落地需管理层与员工同德同行。
出处 | 原文 | 释义 |
---|---|---|
《尚书·泰誓》 |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 周武王与十位贤臣信念一致。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同德度义,同心断金。 | 道德一致方能权衡道义。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同德者,同道也。 | 道德相同即遵循共同之道。 |
“同心”侧重情感意愿的共鸣(如“同心结”);“同德”更强调道德准则与精神信仰的深度契合,如《礼记·中庸》“同德则同心”的递进关系。
参考文献
“同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共同的目标或信念
指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强调思想或行动的统一性。例如《国语·吴语》中“戮力同德”即表达齐心协力之意。现代常用成语“同心同德”也源于此,表示信念一致。
指志同道合的人
如明代方孝孺《郊祀颂》中“眷求同德”,意为寻求理念相同的人。
该词核心围绕“共同性”展开,既可指目标、人群的趋同性,也可用于特定名称的寓意。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地名背景,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榜标板帐不爽累黍不幸不咱操觚调挠抵充低都儿低订租威海卫专条躲卸复用釜灶工钱攻注搆合关余瓜期狠酒护持回轸嚼谷潗湁界牌解状锦肠金鸱就将跼踀阬壍宽间两让粱肉吏方流寄茅菴木匣奶嘴,奶嘴儿弄管调絃飘泊颇丰奇鸧秦公子羣喙荏苒宂坌设品霜蕤孙辞酥汤贪很天都铜丸湾泊亡极为人师表文据无次五剽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