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同德的意思、同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同德的解释

(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国语·吴语》:“戮力同德。”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 明 宋濂 《<昭鉴录>序》:“天子则元首,诸王则手足,是谓一体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参见“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上帝至仁,视民如伤,眷求同德,俾典万邦。”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 韦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陈师道 《谢田氏》诗:“顾我何堪能至此,正缘同德又同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同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共同的目标或信念
    指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强调思想或行动的统一性。例如《国语·吴语》中“戮力同德”即表达齐心协力之意。现代常用成语“同心同德”也源于此,表示信念一致。

  2. 指志同道合的人
    如明代方孝孺《郊祀颂》中“眷求同德”,意为寻求理念相同的人。

二、引申含义

  1. 同姓或血缘关联
    根据《国语·晋语四》记载,古时认为同姓者具有相同的德行,因此“同德”也借指同姓族人。

三、现代应用

  1. 地名中的特殊含义
    青海省“同德县”名称源于1935年建县时的“边民同服中央德化”,新中国成立后引申为“同心同德”,象征民族团结。

该词核心围绕“共同性”展开,既可指目标、人群的趋同性,也可用于特定名称的寓意。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地名背景,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同德的意思

同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共同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具有共同追求和价值观念。

拆分部首和笔画

同德的部首是口和彳,共有10个笔画。

来源

同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出自于西周时期的经典文献。它表达了古代帝王对于君臣之间道德关系的期望,即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追求共同的道德标准。

繁体

同德的繁体字是「同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同德」一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汉朝时期,可能会写作「同德」;在唐朝时期,可能会写作「」。

例句

1. 众志成城、同德共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2. 古人常强调国家和人民要同德共享,才能达到社会稳定和繁荣。

组词

团结、共识、和谐、协作、共进。

近义词

同心、合作、共存、共和。

反义词

异德、不和、冲突、敌对。

别人正在浏览...

宝置泵房猜谋獊囊萴子柴禾长圆出继到临点石电阻定律冻皴东西南北客额编跗蕚载韡赋归欤个把割除羹魁共贯同条公祖豪忍黑油油恒久洪飇候谢画架谎假缓骛回航简简蹇窒魁桀困境阔臆老天留心隆中客籙籍铆劲儿民不畏死排行盘头嫔御前敌起烦穷日之力缺絶屈心惹动认祖归宗三千九万姗姗贴夫危髻缊韠无过虫弦索席道协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