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诰的意思、通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诰的解释

普遍颁布的诰令。《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慎终追远,前王之盛策,累行畴庸,列代之通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诰”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核心含义是指帝王或朝廷向天下臣民普遍发布的告谕、诏令。它强调布告的广泛性、公开性和权威性,要求天下周知,共同遵守。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通”的含义

    • 普遍、周遍:指范围广泛,无远弗届。如《说文解字》:“通,达也。”引申为全面传达。
    • 传达、贯通:强调信息的传递与覆盖。
  2. “诰”的含义

    • 上对下的告谕:特指帝王或朝廷发布的命令、训诫。《说文解字》:“诰,告也。”
    • 古代文书体裁:如《尚书》中的《大诰》《康诰》等,属官方正式文告。
  3. “通诰”的合成义

    “通诰”即“普遍告谕”,指帝王或中央政府向全国发布的、要求全体臣民知晓并遵从的公告或法令。其核心特点是:

    • 对象广泛:面向天下百姓或全体官员;
    • 内容权威:具有法律或行政约束力;
    • 公开传达:通过文书、榜文等形式公示。

二、古籍例证与权威引用

  1. 《尚书·汤诰》

    “诞告万方……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

    释义:商汤灭夏后向天下颁布告谕,要求万民听从。此处“诞告万方”即“通诰”的早期形态,体现普遍告知的性质。

  2. 《唐会要·卷七十四》

    “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都省以遣之……若授官、论事、通诰及敕旨褒贬者,则为‘发敕’。”

    释义:唐代行政文书中,“通诰”与敕令并列,指需广泛传达的官方文件。

  3. 《宋史·职官志》

    “凡朝廷通诰,必颁于州县,咸使闻知。”

    释义:宋代明确要求朝廷的通告必须下发至州县,确保全民知晓,凸显其政令通达的特性。


三、与现代汉语的关联

“通诰”虽为古语,但部分含义融入现代词汇: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收录“通诰”词条,释义为“普遍告谕”。

    链接参考: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诰”为“上告下”,引《尚书》例证。

    链接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

  3. 《中国历史文书大辞典》(中国档案出版社)

    解析唐代“发敕”文书包含“通诰”类公文。


“通诰”是古代行政文书的重要类型,承载着中央政权向全民传递政令的功能,其历史用例与权威文献的记载共同印证了该词的语义核心与政治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通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通诰”指普遍颁布的诰令,即广泛传达的官方文书或政令。该词由“通”(传达、普遍)和“诰”(古代帝王或官方的命令)组合而成,强调政令的广泛适用性()。


二、引证与出处

  1.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载:

    “慎终追远,前王之盛策,累行畴庸,列代之通誥。” 此句意为:慎重处理身后事、追念先人,是历代君王的治国良策;积累功绩、任用贤能,是各朝代普遍遵循的诰令()。


三、字义分解

  1. 通(tōng):
    • 基本义:畅通、连接、传达。
    • 延伸义:如“四通八达”“通商”“通知”等()。
  2. 诰(gào):
    • 古代帝王或官方的命令文书,如《尚书》中的《大诰》《康诰》()。

四、相关成语与词语


“通诰”多用于古代文献,指代具有广泛效力的官方政令,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齐书》或《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傍亮宝鼎襃奬辩正别籍异居冰碴儿布车逋刻不皂彩段才卿柴望车量斗数称伐诚然舂碓重复川贝炊玉翠条诞辞导源灯楼彫绮豆渣脑筋夺胎额定值翻车鱼飞幕高腔寡昧孤峙薅草户晓戒归浄濑鸠合倦午拒絶闚园胪欢氓撩霿雺免礼蒲弋期满拳经容假审校侍见说啥嘶啸同心共济頽波土元文舫幄帐小春翛飒狎信